“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济源示范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关注济源网微信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济源力量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济源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加强战略规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济源力量。
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发展蓝图。高标准编制市级黄河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等专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围绕国家、省重点支持方向,规划实施重大项目98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坚持生态优先,擦亮绿色发展底色。重新启动乡村振兴“3+1”工作,大规模开展生态绿化、农田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用水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截至目前,济源累计完成营造林26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全域森林覆盖率达45.58%,“鱼鳞坑”造林模式开创太行山困难地造林的典范经验,纳入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坚持以水而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认真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对黄河流域涉水企业分类管理,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中原特钢入围水利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节水型工业企业典型案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三大行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统筹用好黄河水资源,小浪底北岸灌区济源段一期竣工并试通水,第三自来水厂投入试运行,投资8.75亿元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即将竣工。
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打造8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做强做优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纳米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氢能、碳捕集、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纳米新材料产业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那些年·小镇、小有洞天等精品民宿成为旅游消费的亮点。建成全省首家外向型经济一站式服务中心,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3年突破300亿元大关。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全链条、全产业、全生态实施种业振兴、兔业振兴、奶业振兴、中草药和新饮料产业培育行动,蔬菜制种基地面积近6万亩。
坚持保护传承,守护黄河历史文化根脉。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现代豫剧《山路弯弯》荣获“河南文华大奖”,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在京成功演出,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的电影《愚公移山》将是全球首部AI全流程动画大电影,黄河船工号子、王屋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济源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记者 王会)
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发经济新动能
今年以来,示范区全面落实国家、省相关部署,通过抓创新、抓项目、抓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经济新动能。
抓创新,增动能。示范区出台济源中试基地管理办法,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蔬菜种业纳入中原农谷种业创新体系,两家中原学者工作站成功挂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家,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4家,豫光集团、优克电子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4%,居全省第2位。
抓项目,夯基础。示范区每周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手续办理专班会,开展节假日期间“三不停”专项行动,高标准承办全省第十三期“三个一批”主会场活动,17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2亿元。深入实施“链长制”招商,促成投资30亿元的新一代智能手机精密制造、投资10亿元的年产12万吨铝基新材料等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布局济源。
抓产业,育集群。示范区以“332”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和“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为抓手,培育壮大8条重点产业链,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值近2000亿元,纳米材料产业纳入省“7+28+N”产业链群,全省纳米科技成果对接会在济源举办,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优生态科技中心中原总部落户济源,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7%、42.8%、17.5%,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记者 王会)
践行“双碳”目标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济源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已初见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济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和《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年度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正在编制《济源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实施方案》,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聚焦“3+6+5”产业,即优化提升3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延链升链;培优育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势赋能,补链强链;谋划布局氢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未来健康和人形机器人5大未来产业,加快借力引进,建链成链。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生产利用体系。今年以来,济源对6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节能监察,实施55个节能降碳改造项目,率先在全省建设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谋划实施21个源网荷储项目,实现新能源电力装机量超过23万千瓦,建成新型储能项目150兆瓦时。谋划实施100个设备更新项目,涉及投资197亿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编制《济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围绕有色、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谋划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19个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全国重要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加快打造。
扎实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提升建筑的绿色低碳水平,推动新能源出租车更新,投运氢能源电池重卡,持续加快大宗货物“公转铁”。(记者 郭跃军)
守护绿水青山 厚植绿色底色
近年,示范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连续多年,济源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乡镇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湖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其中小浪底水库上下游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优良水体,水环境质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保障能力。近年,示范区投入资金20亿元,规划实施黄河湿地生态修复、蟒河生态修复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统筹抓好城乡黑臭水体整治、地下水污染防治,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全域排污口排查,溯源完成率100%。分类施策,全面整治,目前整治完成率82%,已超额完成今年省定目标,计划明年完成全部整治任务。
严厉打击流域水环境违法行为。聚焦黄河流域干流与重要支流,强化水环境监督管理,对违法排污口设置及违规排污行为依法严惩。深入落实源头减污与治污策略,推动水质提升与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双丰收。
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积极推进绿色项目建设,豫光股份、万洋冶炼、巨力钢丝绳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万洋绿色能源、金马中东2个项目入选河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标志性项目。济源顺利通过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并获优良等次。(记者 郭跃军)
多措并举守护黄河长久安澜
近年,济源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重点从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两方面发力,进一步筑牢河湖管理保护屏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综合治理方面,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整治坡耕地等,水土流失得到及时治理;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域造林6.37万亩,形成“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济源模式”;实施“四水同治”重点项目83项;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9%,农村污水排放有效管控行政村达95%,在全省率先完成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的目标。
在加强监督管理方面,认真落实河长制。各级河长带头开展巡河检查,解决各类影响河道生态安全的问题。认真落实省总河长令,持续打造“河湖安澜、生态健康、人水和谐、景美文昌”的幸福河湖。创新设立“河长+检察长+警长+网格长+民间河长+护河员+互联网”六项工作机制,强力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截污治污、坚决取缔“小散乱污”企业。积极开展再生水利用,济源被水利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市”,2023年全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93.5%以上。(记者 黄一冰)
努力做好济源黄河文化大文章
近年,济源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加强济源黄河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努力讲好讲活济源的黄河故事。
高效能推进黄河文化保护。济源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场馆、非遗展示节目、专业文化书籍、沿黄景区,全面推进黄河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积极推动王屋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王屋山旅游节等文化旅游品牌,创作大型音乐剧《愚公移山》,制作全球首部AI全流程动画大电影《愚公移山》,让愚公移山精神进一步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强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济源整合红色资源,打造了愚公移山精神传承区、河防堡垒沿黄休闲区等红色旅游功能片区,依托朱德出太行小道、支援皮徐支队、陈谢大军渡黄河等遗址遗迹,开发红色旅游线路,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开展特色研学旅行活动。利用济源黄河文化资源,建设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优质研学基地营地,推出“走进黄河母亲河”等系列精品研学线路,打造《赓续红色基因 传承黄河文化》等特色研学课程,把济源黄河文化变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学校”和“活教材”。
下一步,济源将持续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大力传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继续努力做好济源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记者 赵传杰)
全方位筑牢黄河防汛“安全堤”
黄河宁,天下平。济源全域均属于黄河流域。近年,济源坚定不移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方位筑牢黄河防汛“安全堤”。
细化落实责任。济源健全“党政领导、防指统筹、河务支撑、部门协同、群防群控”的防汛机制,建立“1个防汛指挥部+14个工作专班+16个前线指挥部”的扁平化指挥机构,将黄(沁)河防汛与全市防汛工作一体联动、统筹安排。
强化“四预”措施,积极防御洪水灾害。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警“三道防线”,推进“四预一体化”平台建设,搭建“河长+”防汛智慧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周会商+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的防汛会商制度、“1+17”防汛预案体系,扎实开展超标准洪水防御演练。
做好工程维护,充分发挥水工程作用。实施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先后完成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沁河(济源段)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项目,建成以“水库+堤防”为核心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提高洪水防御能力。
积极应用新技术,提升防汛效率。应用工程智能监控、坝岸监测、“智能石头”、河务通APP、河道巡查预警机等一批防汛数智化新系统、新设备,有力推进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济源黄(沁)河岁岁安澜。(记者 黄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