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生发高质量发展蓬勃朝气
关注济源网微信
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小小纳米创下66亿元年产值;废旧电池循环利用推动资源循环高效绿色发展;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技术及应用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挂牌成立7个产业研究院,支持企业通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一项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一项项创新机制扎实落地,一个个科创平台加速建立,一家家科技企业绽放腾飞,它们见证了济源在科技创新赛道上踔厉前行的奋斗历程,彰显了济源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的坚定决心。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强大驱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迫切要求。示范区始终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主体培育,引育高端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济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健全体系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制度体系是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的关键一环。立足新发展阶段,示范区从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政策供给、服务企业创新需求等方面着手,打出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一流创新生态的 “组合拳”,全面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强化服务,加快促进关键问题突破。深入做好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开展“定制化”培训宣讲、举办“多样化”对接活动。常态化入企调研,收集企业创新需求和技术难题,共征集省级需求18项、市级需求76项,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促进问题解决。制定示范区科技产业链图谱,明确科技服务济源优势产业发展思路。
开放合作,加快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今年以来,示范区成功挂牌2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先后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校地合作座谈会,共同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筹备王屋大健康实验室,推动大健康产业迈向中高端;召开先进材料科技创新暨会市合作会议,邀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济源行”,围绕新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挂牌成立7个产业研究院;新征集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目前,示范区拥有市级创新平台超2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2家。其中,“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中试基地,豫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河南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与河南大学联合共建河南省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同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济源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持续涌现,示范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量的稳步增加和质的明显提升。
政府搭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出台《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级奖补资金政策,不断提高供需双方工作积极性。示范区与洛阳、三门峡等地共同组织开展技术合同初级经纪人培训,提前完成省厅上半年技术合同目标任务。今年3月,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推介巡展暨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在济源举行。今年4月,“全国高校院所进济源”科技项目发布会举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13个高校院所相继发布了14个科技项目,越来越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加速与济源的产业深入对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一系列夯实创新发展基础的举措深入实施,为示范区向“高”而攀、逐“新”而行,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增势赋能提供了强大支撑。
突破关键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既是出题人,又是答题人。示范区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将阶梯化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抓手,全面摸排梳理,择优建立企业培育库,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加大企业培育力度。
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制定专班工作制度,出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落实“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四有’企业”建设要求,将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作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引导各类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兑付专项奖励资金,不断提高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4.05%,居全省第4位。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示范区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建立“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创新型企业规模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目前,示范区拥有创新龙头企业1家,瞪羚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实现了3年翻番的目标。同时,豫光集团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和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308家规上工业企业诞生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4家。
持续加强企业培育孵化。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做好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工作,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帮助。修订《济源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加大孵化载体建设力度。目前,示范区拥有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示范区构建面向大众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打造创新增长新动力。
引育人才 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实质内容,“人才高地”是“科创高地”的前置条件。示范区深耕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紧盯高端人才,加大引育人才力度,聚焦战略科学家、青年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战略人才供给能力。同时,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围绕大局,强化人才工作谋划。出台《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政策》(人才新政三十三条),每年发布重点产业及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发布急需紧缺岗位,帮助企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定期召开工业企业人事负责人座谈会,掌握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引进人才工作情况,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的精准性。
主动作为,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组织重点工业企业人事负责人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场聚才活动,搭建人才“直通车”;举办“走进高校”活动,组织豫光金铅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企业急需专业研究生;与哈工大、河南大学举行校市座谈会,就人才培养和引进进行合作。
统筹资源,集聚核心关键人才。发挥重点产业、重要企业、重大项目引才作用,积极推进河南大学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骨干技术工人100余人;建立纳米材料产业专家库,为纳米材料技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服务,提升人才保障水平。出台人才住房首次购房补贴、青年人才补贴,河大纳米在读研究生人才补贴政策……目前,已累计为河大纳米符合政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270人次提供人才补贴123.62万元。举办人才沙龙、哈工大豫籍学子济源行等活动,通过让人才了解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人才选择济源、扎根济源。
截至目前,示范区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3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4人,形成了一支专业性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贡献突出、领军作用显著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已柔性引进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98人,自主培育省级以上专家人才40人、正高级职称人才265人,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集聚了高质量的人才智力资源。
今年1月至5月,济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居全省第4位,其中3、4、5月增速均在10%以上,5月达到12.2%;实施工业项目90个,完成工业投资45.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8%,同比增长44%,居全省第4位;高技术产业、高成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5%、26.4%、29.1%,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省级质量标杆达到15项,创建河南省数字领航企业2家,新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8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金利金铅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全省8家)……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新时代、新征程,济源正点燃科技创新“主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奋力前行!科技创新将为济源加快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提供强大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济源实践提供重要支撑!(记者 黄一冰)(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