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高考成绩“放榜” 填报志愿跟上 @高考生,上好高中“最后一课”

2024-06-26 09:06:49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崔鑫

       6月25日一早,有关高考成绩的话题登上各大互联网平台的热搜榜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广大考生而言,高考成绩不仅是他们十年寒窗努力的结果,还关乎其能否顺利进入心仪的大学,开启新阶段的学习生活。

  6月25日,河南省高考成绩查询通道开启,广大考生怀着激动的心情查询高考成绩。无论成绩是理想还是遗憾,接下来,广大考生还要经历填报志愿、等录取结果公布等环节。那么,广大考生如何才能够上好高中这“最后一课”呢?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高考成绩“放榜” 有人欢喜有人遗憾

  李梓悦是一名高考生。高考结束后,她没有像同学们一样外出旅游散心,而是留在家中,静静等待成绩公布。

  “在高考前的数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成绩起伏不定,有时候很好,有时候会比平时低。”李梓悦告诉记者,由于担心自己的成绩,所以这段时间,她心里仿佛压着一块石头,干啥事都提不起精神。

  6月25日凌晨,她准时守在电脑前,等待高考成绩查询通道的开启。经过查询,李梓悦的成绩与自己预估的相差不大,甚至弱势科目数学还超常发挥了。

  “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我最担心的就是这门课的成绩。”李梓悦说,看到成绩后,不仅她的心情放松下来,她的父母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孩子平时非常努力。对于她的成绩,我们没有过多要求,只要能考出应有的水平,就非常满意了。”李梓悦的父亲李先生介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会与孩子好好沟通,根据她的特长爱好来报考大学。“这些天孩子比较紧张,也没有外出旅游散心。我们计划填报志愿后,带孩子外出旅游一段时间。”李先生说。

  在查询高考成绩后,考生及家长的心情也不一样,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取得了满意的分数,忧的自然是成绩不太理想。

  “我和孩子妈妈对孩子的高考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孩子有点失落,分数比他预估的低不少。”考生家长王先生介绍,可能因为高考前心理压力过大,孩子没有发挥好。这几天,他一直这样安慰开导孩子:“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在大学里,你只要肯努力,将来如果能考研考博,还是可以逆袭的。”

  专业不必追热门 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查询成绩后,不管最终的分数是高还是低,接下来,考生及家长还要经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填报志愿。这个环节关乎考生最终选择的大学、专业,所以成了考生及家长的“头等大事”。

  这不,市民李建材一家,就在孩子填报志愿上产生了一些分歧。

  “孩子的成绩还可以,就是在填报志愿上,我们与孩子的意见不太一样。孩子想到沿海大城市读书,可我们想让孩子留在省内,选择一个适合他的专业。”李建材说,由于工作原因,这方面的信息自己接触比较少,所以对于孩子填报志愿,他有些“摸不准”。

  填报志愿关乎考生接下来能否被心仪的高校录取,所以最近几天,像李建材一样发愁孩子志愿该如何填报的家长还有不少。

  对此,从事教育咨询行业多年的王军霞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填报志愿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考生及家长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再做决定。”王军霞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也会随之变化,家长及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要过于追求热门专业,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每年的就业形势都不一样,眼下看起来热门的专业,等到考生毕业后,其就业前景可能有所变化,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填报。只有这样,考生进入大学后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王军霞说。

  填报志愿时,考生总体可以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尽量选择冲刺志愿、稳健志愿、保底志愿三个区间,防止所有志愿偏高脱档。

  值得广大考生及家长注意的是,在填报志愿前,首先要认真查看《考生指南》等书籍,了解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多渠道查询自己所选择专业的学习难度、就业情况等信息。

  “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各类信息也比较透明,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解,如果对相关政策有所疑问,要及时拨打相关部门的电话进行咨询。”王军霞介绍,确定好志愿后,考生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填报,因为填报志愿系统会按照规定时间关闭,关闭后考生将不能填报。

  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以防上当受骗

  “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注意,在填报志愿和等录取结果公布等环节,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家长们的这种心理,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诈骗。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示范区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介绍,高考期间,他们曾在考点外进行反诈骗科普宣传,并对考生家长发放宣传单页,提醒家长擦亮双眼,警惕招生“骗局”。

  对考生而言,这段时间,要保管好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考号以及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信息,不要在互联网上晒成绩,更不要将这些信息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一些不法分子谎称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调档案”等,广大家长切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传言,要明辨诈骗伎俩,避免上当受骗。

  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考生,部分不法分子会假冒学校工作人员,以符合“奖学金”或“高考补助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广大考生及家长如果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称要发放“国家助学金”“助学扶助款”等时,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记者 王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