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寒冬扁食鲜

2024-01-03 09:36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崔鑫

  每个人的家乡,有一个明显的地标,那是无时不在引导游子回家的标志,是时刻呼唤游子不管走多远,也不管走多久,都不要忘记来时路的风向标。地标有情感味儿,有甜蜜味儿,更有家乡味儿。只要一提起家乡的地标,自豪感就会从心里往上泛起,形成圈圈涟漪,清晰地扩大了我的思乡事情、思故人情、思饮食情。

  我出生在南阳,生长在南阳,长大后又离开了南阳。深造,立业,成家,如浮萍般在他乡风风雨雨漂泊了数十载。尽管这样,家乡的地标在心中始终处于高位,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我的记忆深处。南阳的显著标志有两个,一个是武侯祠,一个是医圣祠。这两个地方我曾不止一次前去瞻仰,前去缅怀。每去一次,都有独特情感涌上心头。

  武侯祠是纪念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诸葛亮的专祠;医圣祠是为纪念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深受历代医学家推崇的张仲景的墓祠,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邃而著称。武侯祠位于南阳西,医圣祠位于南阳东,都是我为之骄傲的标志,祠内备受世人爱戴的先贤,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无不内化于心神。诸葛亮和张仲景憾人心魄的故事,历代被人称赞、流传不衰。

  小时候嘴馋,只要是与吃食有关的,均爱意有加。水饺这一美食,南阳那一带称为“扁食”。扁食清香鲜美,口感滑腻,软糯绵长,老少皆爱,百吃不厌。那时,看似普通的扁食,但因食材稀缺,到了有意义的节日才能奢侈一回。诸如冬至、春节。冬至,东北风呜呜响,天气格外冷,担心耳朵被冻坏,吃扁食为安耳朵,图个吉利,图个健康,讨个彩头。能肯一月,不肯一节。头天晚上,母亲就将白萝卜切片煮了剁碎,掺入五花肉,滴上小磨香油,撒上食用盐、鲜姜沫、大葱沫、花椒叶沫之类的调味品,综合调拌,这样,扁食馅儿就算盘好了。翌日清早,母亲一起床就用温水和面,等面醒一会儿,再用长擀杖擀扁食皮,像擀面条一样,只不过是擀得比面条还要薄。和成的面团,兴许比擀面条的面团稍硬一点,用这种面皮包出来的扁食,支支楞楞,有模有样,赏心悦目。面硬只是我的猜想,因我自从会包扁食到现在,一直是将面团切开,搓成长条,一一切成小团子,单个擀成圆形皮包扁食的。母亲擀的扁食皮是先擀成面片,然后一层层折叠起来,用菜刀切成梯形状的。包扁食时,将面皮轻拢在左手中,窄面的朝下,宽面的朝上,菜馅用筷子夹到窄面处,然后一卷一卷,两端先捏紧,再两头对接捏牢,包出的扁食像竖起来的耳朵,传神、传情、传音。天气骤降,寒风凛冽的冬至,盛一碗热气腾腾的扁食下肚,那感受,用一个字便能全部概括,那就是南阳方言口语里将包罗万象的“好”说成“囊”字。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祖籍南阳郡涅阳县(今邓州市),曾在湖南长沙做过太守,故有张长沙之称谓。一年,当长沙瘟疫盛行之时,他就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敬爱。后来,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走到南阳白河岸边,见很多黎民百姓衣不蔽体,忍饥受寒,手脚生了冻疮,有的甚至耳朵都冻烂化脓了。他心有不忍,怜悯之情顿生,发誓定要救治他们。当他回到家乡后,求医问药的又特别多,他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帮助这些老百姓。一天到晚,他虽忙得不可开交,但心中总挂念着在白河岸边看到的那些耳朵冻烂了的穷苦百姓。他仿照在长沙时的办法,让随行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了医棚,支起了大铁锅,在冬至那天开张,为穷苦百姓舍药疗伤。这一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药材同放在大铁锅里熬煮,熬制好后再把这些材料捞出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讨药的每一个罹患疾病的穷苦老百姓,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浓汤。神奇了!一吃下祛寒汤周身即刻发热,血液流通顺畅,两耳也变暖和了。过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竟然奇迹般痊愈了……娇耳、饺子、牢丸、粉角、疙瘩等名称繁多的叫法,各地不同。依我看,理应归属在南阳方言“扁食”名下较好。南阳东关有医圣祠,医圣祠里有张仲景,张仲景独创“祛寒娇耳汤”,南阳人从古到今就称饺子为扁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和独一无二的地域印痕,天下鲜有,举世无双。

  冬至冷风行,飞雪伴红梅。冬至天气寒冷,传闻这天吃扁食是为了预防耳朵被冻伤,因为扁食的形状极像耳朵,这就为家乡人很早就有“冬至不端扁食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调侃说法找到了磊落不羁的注脚。每逢冬至,家乡人必端扁食碗,这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亘古不变的习俗。冬至年年端扁食碗,对游子来说,意味更加浓酽。扁食,形如元宝,饱满圆润,内容充实,味道鲜美,是合家欢乐共餐的饭食,也有发财和团圆的寓意。白居易也曾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里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看来,古人、今人情感相通啊!

  冬至——扁食,二者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相得益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我,冬至之日享用一餐味道鲜美的扁食,回味无穷,一为拜祖,二为拜冬,三为传颂医圣张仲景精湛的医术和万古长青的功德。(刘传俊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