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第四门主课

2023-12-29 10:17:5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12月28日,梨林小学的迎新年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新学期以来,该校已经举办大大小小共9场集体活动,场场匠心独具,孩子们因此充满期待。

  严格意义上讲,梨林小学是个教学点,共3名老师、40名学生。尽管这样的教学点,仅在河南省就有1.33万个,但梨林小学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是个“网红”学校。

  几年前,梨林小学因田园式劳动教育实践在互联网上走红,来自河南、甘肃、山东、贵州的26所成建制小学主动与之结盟,共同实验,共享成果。校长段济宁更是登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讲台,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者授课。

  那么,是什么让这样一个乡下的教学点,得到家长和学生、省内外同行,甚至教育界和互联网的认可?答案很简单,劳动教育实践在梨林小学是门主课,排课量几乎与语、数、英等同,是地地道道的“第四门主课”。

  “补丁老师”和正在破解的时代课题

  济源和许多城市一样,随着持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调整。2014年6月30日,段济宁接到中心校通知: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全部转至新落成的中心小学。

  学生从200多名骤减至40名,老师从21名减少至3名。“教育教学和居家过日子不同,并不是人少好做饭,恰恰相反,要想把教学点办好,凭着3名老师,难度空前大。”记者采访当天,段济宁回忆起自己从教生涯的“低潮期”时说,“我要感谢这次调整。”

  老师少,课程多,段济宁除担任校长外,还分担了德育、体育、美术和音乐课,被学生称为“补丁老师”。直至有一次上体育课,他面对简陋的操场和远处的农田,灵光乍现,令梨林小学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办学之路。

  段济宁找到老师们,描述了自己的设想:既是一所学校,又是一片田园、一个果园、一座农耕博物馆、一所孩子们喜欢的游乐园。

  为什么这样做?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弱化。他指着校园里的孩子继续说道,就算农村的孩子,又有几个能“四体勤、五谷分”?再说了,教学点多数分布在农村,设施简陋、师资薄弱,如何让教学点的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些时代课题,需要有人去破解。

  段济宁说,这是使命,也是为更多的孩子和教育工作者改变命运。

  说干就干。没有经费,没有图纸,怎么办?那就一点点干,一点点攒。

  如今的校园里有1000多条废轮胎,是段济宁和李顺利老师用几年时间,一条条搜集而来的,绘上五彩斑斓的图案,或做成种植吊兰、月桂、橘子等植物的花盆,或做成秋千、攀爬架等游乐设施。教室改成的农耕博物馆里,有500多件农耕器具,也是这几年里,他们走村串户搜集来的。

  老师卢妍妍是名女同志。谈起“创业史”,她说:“有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给亲戚朋友解释,作为老师,为啥经常在街头拉砖拉粪,收集旧农具、旧轮胎。”

  “梦想校长”和正在建设的理想校园

  梨林小学的课程安排表上显示,和劳动有关的课程数量,几乎与语、数、英等同。如此多的劳动课怎么上?学生是不是喜欢?

  行走在校园中,记者看到:轮胎盆景区里,近千个废旧轮胎里种着果树、花卉;百草园种植区里,种着白菜、萝卜等40余种蔬菜;荷塘里,锦鲤在残荷间游弋;长廊里,攀爬着葫芦、丝瓜的藤蔓;农耕石器区里,石牛槽、磨盘、石碾等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每天早上到学校最早,因为要先去百草园里看看我的‘宝贝’!”学生李伊琳是百草园的“管理员”,她和同学在劳动课上锄草、翻地,撒下向日葵、豆角等种子,种下黄瓜、小辣椒等菜苗。在梨林小学,每个学生在种植区里都划分了自己的“责任田”。

  当记者问及喜不喜欢上劳动课时,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有说,喜欢“蒜你狠”田园文化节,和老师一起采摘大蒜,寻找蒜王;有说,喜欢小满节气,大家一起割麦、搓麦、炒麦,做地方美食“碾转”;有说,喜欢红果节,摘红果,画红果,吃冰糖葫芦;有说,喜欢“玉米也疯狂”丰收节,掰玉米、运玉米、剥玉米、加工玉米糁、品尝玉米羹,从收到运,再到加工品尝……

  在梨林小学,每一种水果成熟,每一片庄稼成熟,都会有个全校性的劳动节。段济宁说,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会去品味自己全程参与的劳动过程。在劳动中学习,通过种植、采摘,积累劳动经验,锻炼劳动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可以说,现在的劳动课已经不是单纯的劳动课,学生在体验、参与、协作中,获得综合性、多元化的人文教育经历。

  “网红学校”和被社会推崇的教育理念

  “您肯定猜不到,我们‘劳动之星’的奖品是什么?”

  “是啥?”

  “一只兔宝宝,真兔宝宝!这是我和同学们割草喂大的兔妈妈生的。”向记者讲起自己的奖品时,学生商梓瑶的眼里亮晶晶的。

  5月5日至12日,梨林小学举办“校园劳动周”,学生参与了洗衣服比赛、采摘比赛。10位胜出的“劳动之星”,拿着奖励的“德育币”,领到了来自田园、自己精心管理的独特奖品,有兔宝宝,也有大莴笋。

  家长把孩子们的奖品发布到网上,受到一致好评。

  前荣村村民牛娟说:“早就听说这里好,不知道好在哪里。我们家小依蕊二年级转来后,上了劳动课就是不一样。孩子回家后抢着干活,变得懂事了,可知道心疼人!”

  段济宁说:“劳动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劳动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寓劳于德,培养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时代新人。田园教育从书本落到大地上、落到生活中,最终又回到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里,成为‘第四门主课’。”

  校园劳动、田园劳动、家庭劳动,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会记入《劳动教育评价手册》,发放“小星星”,用“小星星”兑换“德育币”,领取自己播种、松土、浇水、采摘的劳动果实。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汪豪浩说,基础教育已进入“五育”并举、“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成为突破口,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坚守、十年的付出。段济宁的脑门上被岁月刻上的一道道皱纹、鬓角的一根根白发,仿佛是这十年来破解的一道道难题:

  农村向城镇集中过程中,农村师生急剧减少,很多农村学校出现校园荒芜、环境杂乱,教学点路在何方?

  “五育”中劳动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是薄弱环节,师资不足、课程资源缺乏、劳动场所缺少,如何在校园里扎下根?

  将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融入各学科,贯穿学科育人全过程,如何融入德育,以劳树德?

  带着破解乡村教学点特色发展的“田园密码”,段济宁说,“要像蒲公英一样,把爱的种子撒到更远的地方”。

  在河南,他登上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论坛,就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主题演讲;在上海,他为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培训班授课,分享梨林小学建设情况;在重庆,他受邀参加全国首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向同行分享经验;在珠海,他在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展出田园劳动教育成果。

  如今,梨林小学的田园劳动教育已从1.0时代走到4.0时代。梨林小学牵头成立了田园劳动教育联盟校,目前已经辐射河南、甘肃、山东、贵州等4省26所会员学校,参与师生突破6000人。(记者 赵群 齐新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