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3个基地圆了297个梦

2023-11-14 09:1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我家有5亩大葱、8亩蔬菜制种,今年收入8万多元。”11月13日,在位于大山深处的寺郎腰大葱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大葱销售员冯随英笑着对记者说。

  对冯随英来说,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一次3死5伤的车祸中,她成了重度肢体残疾人,一度极度悲观失望,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示范区残联工作人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她鼓起勇气,拄着双拐参加大葱种植技术和营销培训。10年来,她靠一部手机在大葱种植群里为葱农传授种葱技能,成为大葱线上、线下销售员,每年能销售大葱50万公斤左右,还建成了山村独院和路边销售市场。

  示范区以产业振兴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建设,从2014年开始,因地制宜创建了以蔬菜制种、冬凌草、大葱种植为主导产业的3个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后来发展为省级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圆了297户农村残疾人家庭的“就业梦”。

  在位于王屋深山区的柏木凹村,站在自家的10多亩制种田里,自己肢体残疾、儿子和妻子智力残疾的秦和堂感慨万千:“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村里发展蔬菜制种产业,没有残联干部的帮扶,我家怎么可能脱贫!”

  秦和堂告诉记者,示范区残联根据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的实际情况,购买各种生产设备,无偿服务基地残疾人种植户,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和经济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益。“他们还免费对我们进行技术培训,免费为我们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并免费发放生产物资。”秦和堂说。

  如今的秦和堂,是村里有名的蔬菜制种能手,从单一地种植2亩白菜制种,发展到现在种植10多亩白菜、甘蓝、萝卜、洋葱、大葱等制种,年收入近6万元,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

  “在推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实效,不拘形式,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上项目,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外联市场,内联农户,为他们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残疾人增收致富。”示范区残联工作人员宋娜告诉记者。

  在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建设过程中,示范区残联主动做好服务和指导,协助基地开展扶持残疾人活动,对于基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解决。按照基地创建标准和条件对基地的扶持效果及扶持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促进基地管理的规范化,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作用,实现帮扶基地有效益、残疾人事业有发展、残疾人收入有提高的“三赢”目标。

  “在服务残疾人过程中,我们会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加贴心、更加符合实际的服务。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的情况,在进行培训时由之前的集中培训,改为主动走进田间地头为残疾人进行单独指导培训。收购时,对残疾人的农产品优先收购。农忙时,农机设备也对残疾人优先免费服务。”宋娜告诉记者。

  示范区残联注重打造品牌,树立标杆,利用济源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品牌资源优势,提升基地产品的知名度,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增加了销量,让农村残疾人种植户能够实实在在地通过帮扶基地增收致富。(记者 林勇 通讯员 杜永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