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事业兴。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组织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做好理论武装、强基固本、选贤任能、育才聚才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全区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济源实践、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思想 强党性 政治铸魂走深走实
9月9日,示范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区上下紧扣目标要求,牢牢把握主线和根本任务,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济源在党的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深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用好用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学习效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受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一直以来,济源坚持把理论学习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依托市委党校(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主阵地和愚公大讲堂、领导课堂等平台载体,抓好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教育和集中培训,扎实开展“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活动,常态化举办区管干部研修班、轮训班等各类培训班,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2.08万人次,玉川大地持续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
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全区上下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党性、作风得到了浸润洗礼,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
强堡垒 树先锋 基层组织有力有为
近年来,济源创新开展“党群连心工程”,4.8万余名党员与22.4万群众、3.4万工商户和企业班组实现了“结对认亲”。广大党员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基层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示范区全领域织密组织体系,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让党的旗帜在大战大考中高高飘扬。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强基固本工程,选好乡村振兴“领头雁”,在全省率先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549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批轮训、专题培训、视频培训等,落实“双导师帮带制”,举办“支部书记论坛”,提升“头雁”队伍能力素质;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逐村观摩、整镇推进”等活动,2022年创成“五星”支部7个、“四星”支部54个、“三星”支部160个。在“过硬”党支部的带动下,承留镇花石村的千亩梅园、水上乐园、滑雪场、田园采摘、手工食品等致富产业层出不穷,天坛街道宋庄居委会推行的门牌号二维码、义务巡逻队等措施,有效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创新推行城乡党建结对共建,管好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稳步提升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水平。开展清廉村(社区)创建工作,夯实城乡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开展“五联共建”活动,推动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全覆盖。深化“红色物业”创建,着力解决无主管楼院治理难题,示范区206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楼院)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
推动其他领域党组织全面进步。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积极开展“五比一争”“三大一实”“最强支部、最优党员”“清廉机关”创建等活动,持续推动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着力强基固本,实施机关党建协作共建,开展“逐支部观摩、整系统提升”,培树机关党建工作品牌,举办机关党建论坛、建党100周年红色经典诵读、“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微党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着眼服务中心大局,健全三个党建责任工作清单,深入实施“四个一线”岗位建功活动,推行城乡党建结对共建模式,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建功立业。扎实推进区直单位和重点企业互派干部锻炼工作,大力实施“标杆示范带动行动”,创新开展两新组织“五星”党组织创建,推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两个覆盖”有形更有效;坚持党对高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济源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各项工作,严格实行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实施党员队伍“育苗”计划,建立“区统镇选村培”机制,实行提级管理,加强对发展党员重要节点的审核把关。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增强党员理想信念,精心制作的党员教育电视片《37年坚守,只为一个梦想》和《印记》连续两届获得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创新推行党员“五事争先”先锋指数考评管理,深入开展“先锋课堂”活动,实施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广大党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联系服务群众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党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各级党组织扛稳扛牢政治责任,广大党员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汇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取得了一次次重大胜利,用行动践行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铿锵誓言。
提能力 促发展 干部队伍善作善成
8月11日,在示范区基层锻炼选调生座谈会上,25名基层选调生在一起畅谈工作感悟、分享成长历程,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信心和决心。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进入新时代,示范区坚持把选贤任能作为关系全区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全面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一体推进干部选育管用工作,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着力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坚持选准用好干部——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设置领导班子政治建设、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正向、负面指标,把辨识难、定性难的政治素质具象为“看得懂、易理解、可评判”的日常行为表现,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政治过硬。严格标准、程序,高质量做好市镇两级党委、人大、政府和市政协换届工作,实现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扎实做好示范区机构改革、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干部配备和干部日常调整等工作,一大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使用,区直部门和镇(街道)领导班子结构功能更加优化。
锻造干部能力作风——
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本领,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举办专业化能力培训班80余期,培训干部1.5万余人次。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对标学访”活动,持续组织基层干部赴先进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开阔眼界视野。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综合演练、技能竞赛活动137次,各类学习培训活动覆盖17万余人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提升能力、锻造作风。
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
不断强化公务员考录主渠道的源头管控,提升新录用公务员质量,统筹做好选调生招录培养管理工作,探索实施聘任制公务员制度,持续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选树了李向阳、刘万玉等一批全国、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着眼事业长远发展需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针对年轻干部新参加工作后职业方向不清晰、岗位不适应,实践历练不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较弱、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等实际问题,大力实施“青苗培育”工程和“双导师帮带机制”。通过精心“育苗”、多岗“培苗”、压担“墩苗”、跟踪“护苗”,200余名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组织视野,50余人走上区管领导岗位。如今,济源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为各项事业接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严管厚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事相宜,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对换届后镇(街道)领导班子进行跟踪考核、届中分析。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重大斗争、重大任务一线和急难险重岗位精准考察识别干部,凝聚担当作为力量。制定《济源市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十条措施》,开展“干部回家·部长谈心”活动,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传递组织关心关怀,常态化分析研判领导班子建设情况,推进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春风一到便繁华,千山融雪满城花。示范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焕发蓬勃生机,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过硬的能力素质、更加严明的纪律作风、更加饱满的精神斗志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
建机制 优生态 人才工作蓄势成势
8月2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济源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挂牌成立,济源将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人才引育、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当前,济源人才总量达到了18万人,占人口总数近25%,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达116家。
为确保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持续显现,济源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先行深化体制改革——
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政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人才发展33项措施,并制定配套操作指南,全面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1+1”人才发展体系,以政策体系为支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优化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引育并举广揽各方英才——
大力实施“智汇济源 筑巢引凤”人才引进提升行动,打好柔性引才、以才荐才、平台聚才“组合拳”,不断加快人才集聚。开展创新平台梯次升级行动,支持济源市科学院优先发展,推进科研平台升级晋档,济源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总工程师张治军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豫光集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采取党员“揭榜挂帅”方式带领60余名研究生人才在新材料技术研发上攻克难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茵种苗联合中国工程院建设的“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成为全国唯一的蔬菜良种繁育院士工作站;济源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探索建立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2020年在深圳挂牌成立济源驻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工作站,凝聚“引凤还巢”发展合力。
优化生态实现拴心留人——
坚持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创新建立组织部首席人才服务官和相关职能部门人才服务专员、代办员制度,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王屋英才”人才沙龙活动,着力解决人才关心关注的子女入学、配偶择业、医疗保障等问题。在微信小程序上线运行“王屋英才码”,为人才提供税务、金融、子女安置等多项服务,实现了“一码集成”“掌上办结”,有效提升了人才服务数字化水平,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如今,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人才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银发丹心绽芳华,夕阳生辉更有为。济源持续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开展“二十大精神大家谈”“学思践悟二十大·中原银龄再出发”等主题党日活动,激发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新活力。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指导作用,72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全面完成换届,选出过硬班子。打造“洪森诵读”沙龙、“红枫”老干部党员志愿服务队、花园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品牌,中国关工委充分肯定济源关工委“愚公家乡好少年”评选活动,授予苗洪森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称号。一大批老干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在科技服务、文化教育、城乡建设等方面献智出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银发力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千锤百炼始成钢。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始终坚持从严治部,创新实施“双创双提”行动,创建清廉示范机关,举办“新时代愚公·学习论坛”和“五分钟微论坛”,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和“新愚公杯”评选活动,着力打造“六型”组工干部,为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浪潮奔涌向前,奋斗之歌永不停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源组织系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愚公移山之志、敢为人先之姿、勇立潮头之心、奋楫扬帆之力,忠诚履职尽责、踔厉奋发前行,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努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发展胜势。(记者 史丽娜)
9月9日,济源示范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全省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济源主题教育工作。
2023-09-119月8日,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张宏义在行政区会见来济考察的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刚一行,双方就深化合作、共促发展进行了沟通交流。
2023-09-099月11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谭江主持召开市政协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示范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审议市政协主题教育工作方案。
2023-09-12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近年,示范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出台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白名单+线上+线下+现场+平台”等“五项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强金融服务,做优金融平台,提升金融质量,加快推进“金融活市”,实现金融经济“血脉畅通”、高质量发展“强筋壮体”。
2023-09-12“获得河南省文明家庭这个荣誉称号,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良好的家风家训伴随我的成长。在家庭生活中,我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关心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以后我要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9月9日,沁园街道世纪苑社区居民原静平激动地说。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