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陈建政 驻村第一书记的榜样

2022-11-01 10:18:21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寒露过后,透红的冬枣挂在枝头,在蓝天的映衬下,像颗颗玛瑙,分外诱人!坡头镇石槽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孔令德端详着院内的枣树,眼中却透出深深的思念:往年陈书记来我家探望时,都会尝一口甜枣,他说“这是吃过最甜的枣”,可是他再也来不了……

  孔令德口中的陈书记,就是济源示范区审计局驻坡头镇石槽沟村第一书记陈建政。这个行伍出身的第一书记,2014年10月主动请缨,到省定贫困村石槽沟参加扶贫。8年来,陈建政吃住在村,精准扶贫,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在前瞻中谋发展,以产业助振兴,瞄准群众所念所愁所盼,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题,合力建起富硒面粉加工厂,一业昂首,多业并举,将一个集体经济近乎为零的穷山村引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

  石槽沟村一举甩掉了贫困村帽子,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为石槽沟村脱贫攻坚而日夜操劳的陈建政,积劳成疾,于2022年6月23日离开了他思兹念兹的驻村岗位,生命永远定格在59岁。

  “陈书记,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不分节假日,干部群众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找他”

  “老陈喜欢和群众在一起。经常见到他骑着摩托车,走一走、看一看,与群众一起拉家常、谈发展”

  “他做事实实在在,丁是丁、卯是卯,盯住一件事,非要把他做成做好不可”

  ……

  陈建政虽然永远地离开了石槽沟村,但是他那闪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彰显共产党员初心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而最令人难以忘记的,正是他在脱贫攻坚征程中,始终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无私情怀,带领干部群众与困难所做的英勇斗争。那是一种多么深触心灵的怀念啊!

  “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是头等大事”

  石槽沟村在哪儿?

  这是一个鸡鸣三地的村庄,东与焦作孟州接壤,南与洛阳孟津相连,四周苍翠的山岭如同一双大手,将石槽沟村高高托起。

  由于地势高,吃水难题困扰着这里几代人。

  在“靠天吃水”的日子里,村民生产生活全取自积存的地表水。每个居民组都凿有几口水井,每口井内会投下四五个水泵,将水引向邻近的家户。那时“水往往看起来多、用起来少”,常常不到半个小时的光景,水就会被抽得一干二净,几个水泵也接连被烧坏。“半夜起来抢水吃”“咱家水泵又烧坏”“用油桶装满水备用”,这些苦涩的记忆,早已装进那一代村民的脑海中。

  缺水的日子自然不好过。2014年,偏处一隅的石槽沟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7个居民组共有130户5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户82人。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近乎为零。如何让石槽沟村早日脱贫,像一座大山横在第一书记陈建政的面前。

  进村第一天,陈建政就开始走访、调查、倾听、问策,仅用10天时间,就把村里情况摸了个遍,而“何时才能吃上放心水”成为群众反映最多最急切的问题。

  陈建政与支村两委干部坐下来,从区位入手,查原因,想办法,找路子。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精准脱贫,首要是解决吃水难题!哪怕集体经济薄弱,也要想办法让饮水工程早日上马。

  找水!找水!陈建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他先后邀请了4家水源勘探公司到石槽沟村勘探。

  每天早上五六点,陈建政就带着勘探队员,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勘探水源,走累了就歇歇,不熟悉地形就向群众请教。“陈书记晚上就和施工人员睡在工地,既拉家常也好商量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去做!”曾参与勘探水源的村干部王得屹记忆深刻。

  2015年冬天,陈建政与村干部又一次来到济源市水利局,详细汇报石槽沟村群众吃水状况,恳请早一天到村里钻探。几天后,钻井队进驻村里。

  在村南的一处山岭上,钻井队下了第一道钻,几天后,水打了出来,但是浑浊量小,远远不能满足全村用水需求。无奈,只得将井报废,重新开始测量钻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0多个日日夜夜,在距离第一口井百余米的高地,钻井队成功打出深达369米的井,水量也稳定了下来。看到朝思暮想的井水喷涌而出,陈建政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口,那一刻甜入心底。

  水虽然打上来了,可建设供水工程的200万元资金从哪里来?对石槽沟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陈建政潜下心来研究扶贫政策,在审计局、水利局、财政金融局的帮助下,终于争取到了一事一议项目,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没让群众花一分钱。石槽沟人期盼多年的吃水难题,终被破解。

  如今,抽上来的深井水除氟之后,通过东西供水管网,源源不断地流到各家各户。为了满足群众吃上纯净水的愿望,陈建政还与村干部们一道,在村庄主干道旁设置了4个取水点,方便村民取用。快到午饭时间,村民陈素芬来到取水点,将水卡轻轻插入水表卡槽,不一会儿,甘甜的纯净水就注满了水桶。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村能吃上这放心水,真是托了陈书记的福!”陈素芬说的话也正是全体村民的心声。

  吃水不再难,灌溉用水供应又被提上日程。

  从石槽沟村东穿过的引沁济蟒渠,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龙。多年来,沁河水滋润着村里的田地,也滋润着村民的心田,但是较高的灌溉费用让村民常常望渠兴叹。

  柴河水库有一半的水域在石槽沟村,却归洛阳孟津管理。在支村两委会上,陈建政提议,可将柴河水库的水引上来提灌,每年给全村耕地至少浇上2次水,提高农田产量。陈建政与村干部向坡头镇政府汇报了想法,并向洛阳孟津提出用水申请。经过协商,他们同意石槽沟村使用柴河水库的水。2018年,坡头镇政府牵头,投资120余万元,在柴河水库北端建起了拦河坝,并修了2座提灌站,灌溉用水问题迎刃而解。石槽沟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开启节水灌溉模式。

  水的问题解决了,一切变得豁然开朗。

  今年这里的小麦亩产1200多斤,创下历史性的好收成;每亩蔬菜制种增收四五千元,是之前的近2倍。村里正谋划扩大蔬菜制种面积,接收更多订单。他们还因地制宜,将村附近的水库打造成湿地,适宜游玩观赏和垂钓休闲,并能借机发展水产养殖。阵阵清风吹过,水鸟不时从湿地水面上掠过,芦苇荡内传来悦耳的鸟鸣声,群山环抱下的石槽沟村,正透出发展的灵动。

  “一定把富硒做成兴村富民的金产业”

  与其他贫困村一样,石槽沟村没有主导产业,世代以耕种为生。为增加收入,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

  无论是精准脱贫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产业支撑。在与支村两委干部商量发展大计时,陈建政说,要想让外出的村民返乡,必须发展适合本村的主导产业。可产业从何而来?

  石槽沟村原本并不生产富硒小麦。陈建政在与外界交流中,发现种植富硒小麦,既能调整种植结构,又能发展特色产业,还能增加村民及集体经济收入。在与支村两委干部商定后,他带头行动。

  陈建政主动邀请济源市农科院院长尹国红和技术人员来村里实地查看,并进行土壤采样和种植评估。报告显示:石槽沟村适合种植富硒作物!

  起初,一些村民不了解富硒小麦的产业价值,觉得种啥都一样。陈建政与村干部深入村民家中,耐心细致地做村民工作。省市农科院派出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定期进村举行科技服务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植和管理。济源市农科院每年还以低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将优质小麦种子提供给村民,并免费发放富硒液,让村民在获益中坚定了种植信心。济源市千亩绿色优质富硒小麦科技示范基地也由此落户石槽沟村。

  培育一项产业并非易事,陈建政没少花费心思。

  “我们每次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总能见到陈书记。”济源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主任彭涛回忆,“有次急需资料,陈书记放下手头事情,熬到深夜,把整理好的资料完整地发了过来。”彭涛钦佩地说:“能够遇到像陈书记这样一心为群众脱贫着想的第一书记,我们付出再多,也愿意。”

  为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富硒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在陈建政的倡议下,石槽沟村筹资成立了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石庆牌商标,通过石磨这一传统的加工方式,磨制小麦面粉,围绕“石”字做高质量发展文章。村里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面粉加工厂,购进了现代化全自动面粉加工生产线,每次可加工小麦近万斤。合作社从种植户购进富硒小麦,让贫困户免费入股,优先使用贫困户的小麦,以带动他们快速脱贫,全村1200多亩地从此种上了富硒小麦。

  万事开头难。石槽沟村刚生产出来的富硒农产品,了解的人并不多,陈建政就率先当起了义务推销员。到局委机关,他总会介绍富硒产品的养生性能及较高的价值;到镇街道,他希望对方多品尝来自山岭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到超市商店,他诚恳希望能多帮助销售石槽沟村的扶贫产品;见到亲戚朋友,他期待能多多推销富硒小麦面粉。

  每当临近春节、中秋等节假日,也是陈建政和村干部最忙碌的时候,来自市内外的订单和拉货车辆如约而至,经常让人从早忙到晚,甚至连饭都没空吃。产销风风火火,收获也是沉甸甸的!据统计,仅2019年春节期间,石槽沟村富硒农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村集体经济喜得第一桶金。

  发展富硒产业不只是让更多人吃上石槽沟的面粉,归根结底是要做成兴村富民的金产业。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石槽沟村富硒文章的思路越来越宽。

  2021年4月25日,陈建政和村干部一行6人,专程赶往信阳市罗山县,学习手工空心挂面生产技术。出发时,他们特意带了一袋富硒小麦面粉,在当地尝试进行一次挂面制作。经过一天一夜的守候,一根根透着浓浓麦香的挂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家不觉睁大眼睛仔细观瞧,挂面颜色白中透亮,略微泛黄,特有面香味满街飘香,引得当地街坊邻居前来观看、赞叹不已,这令陈建政格外激动。一直等到下午4点,带着成型面条,大家才高兴地返回济源。

  随着媒体的宣传及社会各界的认可,石庆牌富硒产品名声越来越大。作为第一书记,陈建政的眼光也放得更远。他多次代表石槽沟村参加全国农交会、扶贫产品展销会等,既是参展更是学习,在对比中查找不足,还将拍摄的照片发送到村组干部微信群,开阔大家眼界。

  经过无数次思考,去世前夕,陈建政还制定出石槽沟村下一步产业发展方案:

  制作富硒优质精磨面,已联系设备厂家,待和农科院协商,确定主攻项目;

  生产特色土馍,已看好包装,需和王屋镇有关人员联系;

  生产发展手工挂面,目标初定,向陕西咸阳学习;

  ……

  他心里总是装着群众

  脱贫路上,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孔令德曾是石槽沟村有名的贫困户,也是陈建政最牵挂的人。

  中年离异、经济拮据、房子年久失修无法入住、家中只有一个女儿且已出嫁,不幸的境遇,让孔令德萌生得过且过的念头。他常年在洛阳做保安,每月收入仅够花销,多年没回过家。

  2017年,孔令德突发脑梗,工作也干不成,只得租住在当地的一处老房子里,靠接济勉强度日。陈建政知道后,与村支书一起,经多方打听,找到孔令德住的地方,耐心说服他早点回家,并答应帮助把家重新整修,由村里照顾他。

  陈建政跑上跑下,争取到政策扶贫款,带着村里人,帮助孔令德建起了新房,加盖了厨房、卫生间,添置了沙发、电视机,用上了煤气,还围起了院墙,硬化了地面。资金紧缺时,陈建政就自掏腰包垫付。

  当看到眼前修葺一新的家时,一股股暖流顿时涌上孔令德的心头,他紧紧握着陈建政和村干部的手,连声说“衷心感谢党和政府”,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为让60岁的孔令德生活无忧,陈建政又为他在村里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不但让他每天有活干,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在党的扶贫政策帮助下,孔令德慢慢恢复了健康,终于走出贫困的阴影。他满怀深情地说:“陈书记隔三岔五都来我家,瞧瞧我身体怎么样,看看还缺少什么。逢年过节,怕我一个人孤单,就陪我一起包饺子。”时间一久,孔令德把陈建政当成了亲人,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他留上一份。

  家是治愈心灵的港湾。每天早上,孔令德都会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内曾长到一人多高的荒草,如今被枣树、桂树、无花果树所代替。深秋时节,走进这处安静小院,桂花飘香,红枣压枝,无花果已结出硕果,可孔令德最惦记的陈书记却再也来不了了。

  像孔令德一样,通过产业带动、政策扶持、结对帮扶等方式,2019年石槽沟村实现整体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去做。而群众最需要什么,陈建政就做什么。

  村民反映到市区的交通不方便,陈建政就与交通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开通了石槽沟村通往市区的客运班车。村干部年龄偏大,操作电脑不熟练,陈建政就利用平时学到的知识,主动帮助村里打印材料、查找资料、收发文件,还动笔撰写石槽沟村志。

  陈建政平时居住在村委大院。当村民们在这里晾晒的小麦、玉米、蔬菜种子,遇到大风、急雨需尽快收起时,他只要有时间就会赶去帮忙。听邻居说种植优质小麦可以申报政策补助,陈建政高兴得像孩子一样,觉得石槽沟村应该符合条件,立即加入微信群,详细咨询申报程序。

  知民情,听民意,方能解民忧。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人们响应号召纷纷居家隔离。村民赵功升的老伴日常服用的药吃完,不能出去购买,身体离不了,孩子又不在身边,没办法,就打电话告诉了陈建政。坚守在防疫一线的陈建政知道后,二话没说,一边与疫情防控指挥部联系,一边打听哪儿有这种药,很快帮助买到药,送到老人手中。

  一次,霍庄居民组一位村民家中病人急需用钱,希望村里帮助周转。陈建政了解情况后,随即与市民政局取得联系,咨询能否享受临时救助政策。几天后,民政局批复,可以获3000元的临助款项,并很快支助到这位村民,缓解了村民家中的实际困难。陈建政听到后非常高兴。

  去年七八月份,石槽沟村连降特大暴雨,多年未遇。这让陈建政很是揪心,“群众住的怎么样”“房子要不要紧”“群众家里还缺少啥”,他担心村民的安危,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与安全。雨刚停,他顾不上吃早饭,就往脱贫不久的陈世平和王福兴的家里跑。路上倒树较多,有的地方积水较深,裤子都被弄湿,他全然不觉。看到两位老人的房屋并无大碍,四周排水没问题,陈建政长舒了一口气,一再叮嘱他们要住在平房内,近期不要外出,有什么生活需求电话告知一声即可。

  随着灾情越来越严重,支村两委决定,将家中有危房的群众全部撤离出来,搬迁到安全地带,集中居住。陈建政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认真排查,帮助群众转移物品、准备生活用品,晚上还要去查看群众实地生活情况。

  作为党派驻石槽沟村的第一书记,陈建政深知肩头担子的重量。每天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骑着摩托车,到村里转一转,看一看,与群众聊聊家常,关切地询问:地里庄稼长得怎么样、今年收成好不好、最近日子过得怎么样、家里还有什么困难、解决得怎么样……石槽沟村岭高坡陡,路高低不平,但村里人总能看到陈建政的身影,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咱村里的人”,见了面,总爱与他谈谈心里话、说说开心事,甚至指出村里还有哪些不足、提出加快发展的好点子。

  “他是个实实在在干事的人”

  在陈建政的扶贫工作日记上,有这样醒目的一句话:

  只要用真心、真情,干真事,就能有真成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驻村扶贫的8年间,陈建政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桌子上厚厚的12本扶贫工作日记,记载着他29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准扶贫踪迹。在他的眼里,扶贫工作是一项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政治担当,需要扑下身、扎下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时刻想着群众的利益,在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才不负党的嘱托、群众的期盼。

  富硒产业是助力石槽沟村稳定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大事,从种子挑选、麦田管理到设备安装、加工生产,从产品化验、包装标签张贴到包装袋设计、工装制作等等,陈建政都一一过问,丝毫不敢懈怠。市场需要精细面粉,村里就对加工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为让生产厂家第二天一早发货,他将5000元货款先行支付;改造后的设备生产出来的面粉质量到底怎么样,他带头试吃做出来的馒头。

  夜已经很深,陈建政刚整理完建档立卡户档案,累得直不起腰。突然电话铃响,订单飞来,对方要求第二天早上发货,于是他组织全体村干部加班加点,往车上装货,一直干至第二天凌晨。像这样紧张的节奏,对陈建政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他曾经和同事们开玩笑说,“每天都去送货,心里才踏实,没人要货反觉得空落落的。”沉甸甸的收获是对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2021年,石庆牌富硒面粉总销量突破25万斤,集体经济收入也增至35万元,这是历史性的突破。而仅2021年,陈建政给合作社垫付的资金就多达3万多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走出贫困的石槽沟村,要做大做强村办企业,实现共同富裕,固然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但更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次镇里召开表彰会,看到其他村庄荣获集体经济奖项的奖励,一些村干部心里有些羡慕,也不免有些牢骚,觉得石槽沟村干得也不差。看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陈建政斩钉截铁地说道,干企业就要实实在在,不要指望着上边拨款干工作,要结合咱村脚踏实地去做,用成绩去说话,坚信上级会看到我们的成绩。围绕发展现状,他集思广益,白天忙工作,晚上整理思路,撰写出《石槽沟村发展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提出因地制宜,优化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对富硒产品进行绿色认证,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到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中来,借助外力进行乡村振兴……这些意见对全村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中秋节前夕,陈建政唯一的儿子因病英年早逝。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陈建政把全身心都扑到脱贫攻坚上,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妻子赵牡丹担心时间长了他的身体会吃不消,每天晚上9点多,和孙子一起与陈建政视频通话,叮嘱一定要早些休息。可是村里许多工作都到了攻坚期,紧张的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即使是妻子住院期间,陈建政也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床头,一边照看,一边处理村里的事情。“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工作上了,做事情总是那么认真。”赵牡丹默默支持着丈夫,不想因家中的事情让他分心。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对陈建政来说,也是忙碌的时候。他在扶贫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家人问啥时候回去,辛苦她简单备点年货,我得坚持最后一班岗。”“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年最后一天了,早上转了石槽沟,问了几家都说年货准备好了,心里甚慰,今天计划早点回去,一年了,该早回一次了 ”。

  2022年,陈建政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春节。大年初一,他感到腹部疼痛,经医院诊断,竟是肝病晚期。做完手术,回家休息几天,他就又赶到石槽沟村上班去了。村民们看到陈建政消瘦了许多,纷纷嘘寒问暖,希望他保重身体。可陈建政依然像往常一样,说“是个小手术,没什么大碍”,他关注更多的还是村里的工作。

  病魔一天天侵噬着陈建政的身体,有时他疼得喘不过气来。2022年4月20日,陈建政处理完最后一批驻村事务,不得不前往郑州进行第二次复检,此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作为一名行伍出身的军人,雷厉风行、务实肯干、不怕苦难的工作作风早已深深烙进陈建政的生命里。群众都说:“陈书记是个实实在在干事的人,为群众想的很多,为自己想的很少。”就在住院的最后期间,他还向村干部询问村里的情况,探讨富硒产业的发展方向。他挚爱着自己的工作,也为之付出了最后一份力量。

  今年8月,陈建政被济源示范区党工委追授为“济源示范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月,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他并没有走

  陈建政心中装着群众,群众也记挂着他。

  2015年春节前的一天,天还未亮,就听到有人敲村部大门。门开了,只见一对脱贫户夫妇端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前来表达谢意。陈建政有些责怪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还需要帮忙的话,回家过年去吧,再这样,我可就不再帮忙喽。”一句话,说得老两口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当第一次听说陈书记去世的消息,石槽沟村86岁的老党员赵功升连连摇头,不相信这是真的,一气之下,还把老伴骂了一顿,因为消息是老伴告诉他的。看到陈书记去世的报道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哽咽了。他喃喃地说:“平时没听说他有啥病,人怎么会一下子就没有了呢?”老人记得:“去年连降大雨的时候,陈书记最担心我家的住房,一下雨就跑过来看。”如今,通过灾后重建,老人家的新房拔地而起,可陈建政却再也看不到了。“真想让他再来家里看看哪!”老人连声说着。

  陈建政虽然永久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但石槽沟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歇。

  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董建军说:“老陈生前有个规划,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因为这里有万佛山、万佛寺,万佛山石窟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不一而足。

  石槽沟村第二个五年规划正在加紧实施,他们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政策,大力完善村里的基础建设,主干道和人居环境整治面貌一新,美丽乡村神采奕奕。依靠万佛山、万佛寺和柴河水库,全村发展起“一山一水”乡村游。位于石槽沟村的万佛山旅游度假区窑洞宾馆,正在加紧建设。万佛山康养及旅游开发项目经过前期招商引资,落地生根,一幅佛山辉映、绿山环绕、花田层层、幽谷深深的生态旅游画卷正徐徐展开,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游玩购物一体,也慢慢变为现实。陈建政牵挂的富硒农产品,已搭上旅游快车,打造成为壮大村集体产业的拳头产品。

  石槽沟村沿柴河水库的道路已经铺设第二遍石子,夏天荷花盛开满塘,来自各地的垂钓赏玩者络绎不绝。

  “陈书记对石槽沟村的未来发展有敏锐的前瞻性,建设富硒面粉加工厂只是产业振兴的第一步,重点是叫响富硒品牌。”村干部赵传刚说。今年7月,村里正式拿到绿色食品认证书,这是在发展“绿色+优质+富硒”产业路径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又到小麦播种季节,市农科院技术人员与支村两委干部商讨,如何发展富硒优质小麦,探索黑麦种植磨粉的发展路子,把这碗面做得更有味道,力争取得新突破。群众说得最多的是,“陈书记如果还在,他一定会带领大家一起去做得更好”。

  从稳定脱贫到走向小康,从乡村振兴到高质量发展,短短几年内,石槽沟之所以发生很大的变化,干部群众的思想产生深刻转变,正是由于他们在第一书记陈建政的带领下,全村人不等不靠,主动谋划,牢牢抓住发展的着力点,乘势而上。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惧怕困难,在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抢抓机遇,奋力奔跑,时刻充满着发展的危机感、使命感。陈建政说:“只要把奋进的潜能注入思想之中,发展就不会停步。”正是有了这样的发展动力,石槽沟村始终走在济源59个脱贫村前列,在乡村振兴中作出了崭新的特色,造福了众乡亲。(记者 付卫东 王鸿斐 张红霞)

短评

脚踏沃土学榜样

  “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心务实”,陈建政八年如一日,真诚待人、真心办事、真情为民,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他的事迹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值得我们用心感悟。

  感悟陈建政,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驻村以来,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不分节假日,干部群众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找他。他心中装着群众,群众也记挂着他。这样的政治品格和为民情怀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每个人认真地回味和总结。

  感悟陈建政,学习他苦干实干、担当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严于律己、坦荡无私的高贵品质。陈建政做事实实在在,丁是丁、卯是卯,盯住一件事,非要做成做好不可。这样的敬业精神,让他干事得劲、成功得法。即使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诸多荣誉加身,他仍然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感召着群众永远跟党走,我们有责任去传承这种品质、发扬这种品质。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陈建政是好党员、好榜样,我们要以他为标尺,脚下多沾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伟大业绩。(同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