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手机成“游戏机” 当心儿童也成“手机控”

2022-10-14 10:34:55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孩子玩手机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然而,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听话,不哭就给你玩手机”“给你手机玩,别闹人”……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家长为了轻松省心,会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安抚孩子。这些电子产品俨然成了哄娃“神器”。

  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低

  当孩子不停哭闹,或者央求父母陪他玩时,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会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扔给孩子玩?

  10月12日,记者在济源一家幼儿园见到了4岁的洋洋和他的母亲刘女士。近来,刘女士发现洋洋看东西总是眯着眼。前段时间,幼儿园进行体检,洋洋的视力筛查没有过关。老师急忙联系了刘女士,建议她带洋洋到医院复查。经检查,洋洋确诊为假性近视。“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接触平板电脑,只要孩子哭闹,我们就拿出平板电脑让他玩。”刘女士痛心地说,她和丈夫在平板电脑里下载了绘画、故事等软件,希望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而洋洋玩平板电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与“80后”“90后”的童年不同,如今孩子的童年里已经少不了电子产品了,很多家长把电子产品当成了哄娃“神器”。

  市民秦女士的儿子今年5岁,平时特别喜欢摆弄电子产品,只要觉得无聊,便闹着要玩手机。“平时都是老人带孩子。我和他爸带他时,为了让他安静点,就用手机安抚他。”秦女士告诉记者,手机等电子产品确实是哄娃“神器”,孩子不肯吃饭或者哭闹时,只要拿出手机,立马变成乖宝宝。

  记者在街头、医院、公园,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玩的小朋友,坐着玩的、躺着玩的、家长陪着玩的都有。10月12日早上,记者在济源市人民医院的儿科门诊看到,排队的大部分家长会让孩子看手机、平板电脑打发时间。

  “我儿子一写完作业就要玩手机。他拿到手机后,躺在沙发上,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最后,我们想了各种方法才让他放下手机。”有个7岁儿子的市民李云波说,为了让孩子少玩一会儿手机,他每天都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偶尔还会上演一场“家庭大战”,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渴望玩手机。

  沉溺于电子产品危害大

  有专业人士指出,手机、平板电脑上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各种声音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刺激大脑,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帮助。但儿童长时间观看闪烁变幻的屏幕画面,会加重眼睛的负担,易导致近视。

  记者采访眼科医生周静了解到,孩子长时间玩电子产品,视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连续玩4小时~5小时,视力会短暂性减退30%。周静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看手机时,眼睛不要离手机屏幕太近,一定要选择光线好的地方,姿势不正确时应立即矫正。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指出,儿童使用电子视频产品每次不宜超过20分,每天累计不建议超过1小时,两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电子视频产品。《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建议,培养儿童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方面,眼睛与各种电子产品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屏面对角线的5倍~7倍,屏面略低于眼高;培养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持续近距离注视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分;屈光不正的儿童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诊治,不要盲目使用眼保健产品。

  孩子或家长沉溺于电子产品,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有一些父母虽然陪伴在孩子身边,却自己在一旁玩手机,这样的陪伴显然没有意义。“我爸拿着手机能看一晚上。手机那么好玩,为什么不能让我一直玩?”这是来自7岁女童迪迪的抱怨。一提到陪伴孩子,家住和谐花园小区的迪迪妈妈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让我丈夫陪女儿,他都是坐在那里自己拿着手机看,让孩子在一旁玩平板电脑。用他的话说,他和孩子互不影响,是好事。”迪迪的妈妈告诉记者,女儿还小,长时间玩电子产品对眼睛不好,而且,女儿现在正是需要父母用心陪伴的时候。

  此外,孩子长时间玩电子产品导致活动量减少,易引发肥胖、身体发育不良等。有些孩子还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

  专家提醒 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像迪迪爸爸一样“虚假陪伴”的现象并不少见。10月11日,记者在一家商场的儿童游乐区看到,孩子在里面开心地玩着,不少家长坐在等候区玩手机。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如果父母不与孩子进行足够交流,孩子容易出现“缺爱”症状,其人际关系、思考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缺爱”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要想让孩子告别手机,家长必须先放下手机。“如果父母是‘手机控’,孩子肯定也爱玩手机。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孩子会感觉不被重视,就把情感寄托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市民张皓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她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是从模仿家长和身边人开始的,他们做什么,孩子就学什么。

  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对此,记者采访了济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杨芳。杨芳认为,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玩手机就是为了玩游戏、不务正业。一般来说,孩子玩手机不全是坏事,接触手机的同时也接触了外界信息。问题的关键是,家长要培养孩子在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等社会活动的前提下,有节制地玩手机。

  杨芳表示,让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需要家长配合。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至少要做到当着孩子的面不玩手机;其次,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给孩子规定玩手机的时间;最后,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心理、行为和性格的形成与塑造有很大的影响。在童年时期能够得到父母更多陪伴和关爱的孩子,成年之后,比那些缺乏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好得多。”杨芳告诉记者,父母对子女的陪伴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替代不了的。有条件的家长,在节假日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或者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增长孩子的见识,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好好放松一下。孩子完成某件事情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赞扬,让孩子有成就感,从而对某件事或者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记者 王兴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