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五一国际劳动节——礼赞劳动美 致敬劳动者

2022-05-05 10:08:13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奋斗是人生最美的底色。在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有一些人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农业致富带头人,肩负经济发展而坚定前行的产业工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消防员,呵护城市美丽容颜的环卫工人,穿街走巷的快递小哥……每一个勤奋、善良、正直的济源人,他们跃动的身影定格成奋斗中最美的瞬间。

车间主任王秋霞 传承匠心济世人

  “五一”假期,不少人切换工作模式进入休假状态,河南济世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世药业)却是一片忙碌景象。企业综合丸剂车间主任王秋霞假期带领百余名员工一如既往坚守生产一线,以行动践行制药人的初心和使命。

  济世药业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拥有片剂、丸剂、硬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6个剂型69个药品批文及中药饮片479个认证品种。

  王秋霞1996年开始在济世药业工作,至今已经26年了。她一直扎根在济世药业生产一线,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飞跃。

  王秋霞所带领的综合丸剂车间是集浓缩丸、大蜜丸、糖浆剂、口服液剂4条生产线于一体的综合性车间,担负着公司浓缩丸、水蜜丸等6个剂型50个品种的生产任务,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一大半,可谓是担子重、责任大。

  为确保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王秋霞把牢安全生产关,细化生产任务,统筹安排生产进度,放弃“五一”假期,带领着员工坚守工作岗位。大家坚守“用道地药材,造济世良药,守人类健康”的使命,努力为人民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王秋霞在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做良心药,持续打造以道地怀药为主要原料的丸剂产品,推动“黑珍珠”般的济世丸剂产品深入千家万户。她带领员工形成车间、班组、员工三级质量把关体系,积极开展工序间、班组间的“自检、互检、专检”,不让一粒有缺陷的产品向下流转,保证车间生产出的产品一次合格率100%,基本药物市场抽检合格率100%。

  王秋霞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核心工序工艺进一步优化,缩短了生产周期,加快了产品在车间流转的速度,使业界号称济世“黑珍珠”的浓缩丸质量再升级。她还联合设备管理中心对设备进行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王秋霞以推行“老带新、师带徒”传帮带机制为契机,不断探索培训新员工的方法,为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搭建平台,让新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历练成才,茁壮成长。

  王秋霞介绍,除了加强培训,她还通过各种技能比试,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水平,逐步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她会有计划性地举行包装比赛,把原来需要4小时完成的工作,缩短到3小时。

  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王秋霞以一颗匠人之心,谱写出新时代劳动者之歌。2020年,她所带领的团队被济源示范区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她也多次获得“特殊贡献奖”“年度标兵”“先进个人”等殊荣。(记者 陈秋芬 通讯员 张倩倩)

新型职业农民段保臣 带领乡亲齐致富

  5月1日,记者来到大峪镇寺郎腰村,只见白菜花、萝卜花、洋葱花等铺洒在山村的田野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态田园画卷。在这美丽的画卷中,记者找到了正在为白菜搭架拉绳的新型职业农民段保臣。“白菜盛花期后,种株荚角饱满容易倒伏,得用木棍搭架并拉绳。这里活干完后,我还得去栽葱。”他边解释边忙碌着。他用辛勤汗水诠释了劳动节的深刻内涵。

  说起寺郎腰,大家自然会想起寺郎腰大葱。因这里特殊的红黏土质,产出的大葱葱白长,耐贮存,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近几年,寺郎腰大葱产业经过不断提质增效,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段保臣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寺郎腰大葱产业这个重要载体,但当前必须转变观念,提升土地效益,拓宽增收渠道。在党的富民政策扶持下和寺郎腰村“两委”的支持下,段保臣尝试着承包了30亩土地开始种植蔬菜制种。为了实现“开门红”,他认真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查阅专业书籍,根据实际,精心防病、治虫。在种子生长的关键时期,他每天都在地里忙碌。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高品质的农产品才是“主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段保臣种植蔬菜制种坚持品牌战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和价格,成了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的订单农户。

  看到段保臣种植蔬菜制种带来的可观效益,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

  由于肯钻研、有拼劲,段保臣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制种技术能人,被农户称为“土专家”。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还不忘乡邻,不仅为其他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还充分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积极协调,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引入“大市场”,让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蔬菜制种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我这几年一直种植白菜、甘蓝、萝卜制种。在种植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保臣很快就会赶来。”一村民提起段保臣赞不绝口,“只要我们在制种管理上遇到技术难题,他会毫无保留地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蔬菜制种成了寺郎腰村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村里80%的农户在段保臣的带领下走上了蔬菜制种产业道路。

  截至目前,寺郎腰村发展白菜制种250亩、萝卜制种70亩、甘蓝制种50亩、洋葱制种70亩、苦瓜制种20亩、丝瓜制种35亩,逐步形成了大葱种植、蔬菜制种两个产业“并驾齐驱”的新局面。(记者 陈秋芬)

消防员周志旗 一腔热血展壮志

  25岁,青春正当时,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周志旗帅气的脸庞上透着坚毅。

  周志旗18岁入伍,经过7年历练,现任济源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站战斗员,还是一名三级消防士,先后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士官”“训练先进个人”等称号。

  入伍前,周志旗也是一位标准的“奶油小生”。现在的周志旗虽然晒黑了肤色,但脸庞棱角分明;身上虽然到处是新旧伤疤,但体魄强壮。外形上的变化,是他救死扶伤的证明。

  看着周志旗手背上的伤疤、手掌中的老茧以及断裂的指甲,记者不禁问他:“工作这么艰辛,你有没有想过放弃?”

  周志旗说:“我从没想过放弃这份工作。出警在外,使命大过天,这点伤不算什么。”

  当一名消防员是周志旗从小立下的志向。“我老家旁边有一个消防站,消防员逆行的身影坚毅而勇敢。消防员是我敬佩的人。”周志旗说。

  成为消防员后,周志旗初心不改、使命不怠,铆足韧劲前行,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每一次着装出发,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警笛骤响,都是血与火的逆行,周志旗的人生早已刻上了“时刻备战”的烙印。无论前方是火场,还是救灾现场,只要群众有需要,他都会冲锋在前,无所畏惧。

  7年里,周志旗参加灭火战斗500多次,抢险救援300多次。其余时间,他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技能、体能,从稚嫩少年变身铁血硬汉。

  周志旗说,过硬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意志力是战士保家卫国的资本。

  在消防员丁源腾心中,周志旗不仅是对他照顾有加的班长,还是他不折不扣的偶像。“他只比我大两岁,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在他的感染下,我们学会了坚强,懂得了责任。”

  丁源腾的思绪回到去年10月份的一天。那天,克井镇河口村泄洪,道路被冲毁,两位患病老人被困家中。出不了门还断了药,老人的身体发出急救信号,需要立刻转移治疗。周志旗、丁源腾等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滚滚洪水冲击着道路,水位还在不断上涨,情况十分危急。

  现场研判,确定了救援方案后,周志旗带领第一救援小组,携带绳索沿着山路抵达被冲毁道路对岸,并在水面上拉直绳索,为橡皮艇做好牵引点。紧接着他们翻越第二塌方处,为被困老人送去救生衣和头盔,并背着两位老人原路返回至第一塌方处。第二救援小组在道路第一塌方处放置橡皮艇,沿着牵引绳转移老人。经过1个半小时紧张施救,两位老人被成功转移至安全位置。

  西部山区特大暴雨救援、跨区域增援信阳、新乡抗洪救灾、城市内涝地下仓库物资抢救……每一次战斗都有周志旗冲锋陷阵的身影。他忠实履行着一名消防员的职责和使命,用青春、汗水和热血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宁。(记者 王莉 通讯员 古少杰)

乡村医生李海营 医者仁心为乡邻

  李海营今年48岁,是轵城镇翟庄村一名乡村医生。他从事这份工作已有28个年头。

  年少学医时,李海营也有远大的抱负,去大医院工作,争取成为一名医术精湛、救死扶伤的“名医”。

  但学成归乡后,李海营又有了不一样的人生目标——当一名村医,成为1000多名村民的“守护神”。

  李海营是“医二代”。他的父亲也当了大半辈子的乡村医生,子承父业是父亲对他的期许。

  翟庄村有一部分人迁移至沁园春天小区。为此,李海营每天上午在村里坐诊,下午则到小区坐诊。为守护全村百姓的健康,他来回奔波,风雨无阻。

  最近一个多月,李海营又多了一份“新工作”,就是在防疫卡口执勤。

  李海营执勤的卡口在208国道上的济源与孟州的交界处。

  “一个环节松动,就有可能给济源人民带来健康风险,不能有一丝懈怠。”李海营说。

  防疫卡口执勤实行轮班制,李海营三天会轮一次班,从晚上8时到次日早上8时,一次执勤12小时。

  “我们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一开始很热,到凌晨又很冷。”为此,李海营执勤时会带替换的短袖及御寒的毛衣。

  通宵过后,李海营没有过多的休息时间,回家简单洗漱一下,就赶紧前往村里的卫生室上班。

  为群众服务占据了李海营大部分时间。

  李海营的爱人周改霞回忆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向记者娓娓道来。李海营的丈母娘由于年轻时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腰部疾病。一天晚上,老人旧疾发作,疼痛难忍,腿部失去知觉,急需送至医院检查、治疗。周改霞慌忙给李海营打电话,让他赶紧回家帮忙。当时李海营正在卫生室值班,离不开,便果断拒绝了周改霞的要求。

  周改霞生气地挂断电话,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将母亲送到了医院。冷静下来后,周改霞也理解了丈夫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

  周改霞笑着打趣:“他一直都是这样,慢慢我也习惯了。为百姓服务是他的使命和职责。”

  有通情达理的爱人在背后默默支持,李海营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无私的大爱。

  28年,李海营的足迹踏遍翟庄村每个角落。不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谁家有人病了,他都会立即为病人治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海营记下了大部分村民的身体状况,尤其把孤寡老人、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随着村里留守老人越来越多,李海营不仅坚持不定期上门为他们测体温、量血压、做体检,还给许多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他更会定期随访。

  岗位虽平凡,坚守即伟大。在李海营干净舒适的卫生室里,记者看到,来看病的村民自觉排队、安静等候,在李海营忙不过来的时候,大家还会主动搭把手。在这里,没有界限分明的医患壁垒,有的只是其乐融融、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记者 王莉 通讯员 李官运)

环卫工人崔小利 坚守岗位保清洁

  5月4日,“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早上6时,很多人还沉浸在睡梦中,40岁的环卫工人崔小利已经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吃过早餐、收拾妥当之后,便穿着工作服来到了陆家岭附近的路面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环卫工人全年无休,每天都要到自己负责的路段清扫、捡拾垃圾。”崔小利说,她从事环卫工作已有6年,刚开始当环卫工人时,才34岁。“那时候身边不少朋友觉得环卫工作又累又脏,还问我年纪轻轻的为啥非要去扫大街。”崔小利笑着告诉记者,环卫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是一人脏换万家洁,她觉得很有意义。

  因为长期风吹日晒,崔小利的皮肤变得有些黝黑。“没办法,用再好的护肤品也白不了,因为要天天晒太阳。”她打趣说。

  “习惯环卫的工作。”是采访中崔小利说得最多的几个字。每天不停地扫地、捡拾垃圾……常常会累得腰酸背痛,但崔小利却并不因此而抱怨。“干一份工作,就要担起一份责任。干了这么多年,我早已习惯了环卫工作,所以干再多也不觉得辛苦。”崔小利笑着说,别看是清扫大街,那也是有技巧的,“如果扫地姿势不对,不仅辛苦还扫不干净,我在老同事的指导下,很快便掌握了省力的‘窍门’。”

  刚开始做环卫工人那几年,碰上杨柳絮纷飞的季节,即便戴着口罩帽子,崔小利脸上仍然会起又红又痒的疙瘩,非常难受。这两年,她不断总结经验,做好防护,虽然仍然有杨柳絮,但是她的脸上很少会起红疙瘩。“可能我的皮肤也适应环卫工作了吧。”崔小利笑着说。

  对环卫工人来说,雨雪天气和有落叶的时候最辛苦。“每当暴雨,一些路段就会有积水。”崔小利说,为尽快排清积水,她和同事们要徒手疏掏下水道井盖处的淤泥,以保证积水能快速排走。“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咱就尽自己所能把干好。”崔小利说。

  崔小利有两个孩子,都上了中学。每次假期,看着别人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她也很羡慕,但是转头看到在自己和同事的清扫下变得越发干净整洁的路段,她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保持城市干净整洁是我们环卫工人的职责。”崔小利说。(记者 李亚楠)

外卖小哥孙亚科 奋力奔跑送温暖

  见到孙亚科时,他刚送完一份外卖。上午9时左右的气温不算高,但孙亚科的额头已经有了汗水。他将工作服的袖子挽到肩膀,露出被晒得黝黑的双臂。

  “外卖员就是这样,风吹日晒很正常。”孙亚科笑着说,以前他还注意防晒,后来发现胳膊虽然没晒黑,但是手指头是黑的,更难看。“索性不防晒了,这样还能黑得均匀一点。”他打趣说道。

  孙亚科今年32岁,从事外卖这一行5年了。因为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多媒体设计专业,所以在送外卖之前,他曾开过多媒体设计方面的公司。2017年,眼看着外卖行业逐渐兴起,孙亚科便转行当起了外卖小哥。

  “上过大学、开过公司,条件这么好,怎么还当外卖小哥?”这样的问题,孙亚科经常听到。

  “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是公司老板还是外卖小哥,都是凭双手挣钱。”孙亚科告诉记者,外卖小哥工作自由,付出和收入成正比,接的单越多,收入也就越高,而且同事都很朴实,相处起来会更加轻松愉快。

  2017年至今,孙亚科的送单里程达到了11.48万公里。“快能绕地球3圈了。”他笑着说,如今自己已经是老员工了,平均每个月可送订单1200单,每天的送单量在40单左右。

  “送外卖最主要的就是熟悉路线。这也需要提前做足‘功课’。”孙亚科说,如今济源市区大多数小区的位置、楼号等情况,已经刻在了他的脑子里。哪个路口的红绿灯等待时间长、哪里可以抄近道……他了如指掌。“每次接到订单,没等取到餐,我就已经在脑子里规划好了送餐路线图。”孙亚科笑着告诉记者,正因如此,他的亲戚朋友每次出去吃饭不知道饭店地址在哪儿,就会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他俨然成了亲戚朋友心中的“活地图”。

  也正是靠着对路段的熟悉,从事外卖行业这5年来,孙亚科的配送准时率达到了100%,顾客满意率也达到了99.71%,而他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公司里的标兵。

  “很多人问我送外卖累不累,风里来雨里去的。其实我觉得如果你真正喜欢自己的职业,就不觉得有多辛苦了。”孙亚科告诉记者,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降雪,外卖员都得工作,但是看到热腾腾的饭菜送到顾客手中,他就会很开心。如今市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很多,偶尔遇到极端天气送餐有些晚了,大家也会理解。

  “我始终相信,工作无贵贱,只要肯努力,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孙亚科说。(记者 李亚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