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人文济源 > 正文

【史料里的济源】康熙《济源县志》是如何修成的

2022-04-15 10:47:03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不久前,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向济源市图书馆捐赠了3套影印清康熙版《济源县志》。据了解,这是目前有据可考存世最早的《济源县志》,距今约320年。

  消息一出,市民很好奇,康熙年间的济源是什么样?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4月13日,记者带着和市民一样的好奇心采访了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主持编写《古今济源》的张会明,为大家揭秘编纂康熙《济源县志》背后的故事。

影印清康熙版《济源县志》

  康熙《济源县志》是目前有据可考存世最早的济源县志,原件孤本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经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不懈努力,终于影印,并于前不久入藏济源市图书馆。该志书详细记述了济源历史沿革、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人物故事、风俗信仰等方面内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济源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即日起,《济源晨报》开设栏目《史料里的济源》,给大家还原康熙年间济源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等,以飧读者。

  康熙十分重视修志工作

  济源县令尤应运受檄纂修《济源县志》

  当时为什么要耗费5年的时间和精力去编纂这套县志呢?“清代皇帝康熙十分重视地方文化建设和修志工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下诏令各省、府、州、县修志。因此,康熙时期掀起了清初第一次修志高潮。”张会明介绍,他在拿到康熙《济源县志》打印本后,边研读边查相关史料,用两个月时间梳理编纂康熙《济源县志》始末。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发生叛乱,康熙考虑到中州(河南)与楚(湖北)相接壤,需重臣镇抚,于是想到了阎兴邦。阎兴邦,清直隶宣化(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阎兴邦入为工部员外郎。在一次随大学士视察治河工程后向康熙汇报,阎兴邦指着图,把河道的情况汇报得非常详尽,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康熙在金銮殿上接见了阎兴邦,赐予鞍马,授他河南巡抚之职。

  阎兴邦到任后积极贯彻落实康熙皇帝的诏令,在河南开展了地方文化建设和史志编修工作。

  时任济源县令尤应运受檄纂修《济源县志》。

  尤应运,温陵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季从范水县调任济源县令的,他一进济源县城,“斗大山城荆棘中,萧然四顾无都市。衙斋剥落已无存,茫茫惟对残灰耳。”眼前的景象让他倍感凄凉。

  史料记载,尤应运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至三十三年(1694年)任济源县令15年间,重视文教,筑县衙,修文庙,建书院,恢复了济源县城以往的繁华和兴盛。

  聘请济源籍文化名人段振蛟为总修

  其子段维衮为纂修

  尤应运经过调查研究后,决定聘请济邑名士段振蛟为总修,其子段维衮为纂修。

  当时段氏家族是济源乃至中州的名门望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八世段国璋,官至工部左侍郎。段振蛟是段国璋的胞弟段国瑜长子,善诗能文,曾任扬州府泰州知州。

  《中州艺文录·四十一济源》记载,段维衮,济源县人,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四川顺庆府南充知县,乾隆志有传。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受檄纂修《济源县志》十八卷,卷端由段维衮所纂。

  《明清稀见史籍叙录》记载,(康熙)济源县志十八卷刻本,清段振蛟修,段维衮纂。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四册。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棉纸。是书罕传,不见公私书目有载。段振蛟,本县人,拔贡,曾任扬州府泰州知州。段维衮,字雪斋,本县玉川乡人,进士出身,曾任四川顺庆府南充知县。

  张会明说,《济源县志》刚刚脱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二月,阎兴邦调任贵州巡抚。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二月,尤应运升任宁绍分司(盐官)。期间,段振蛟父子先后去世,《济源县志》搁置,未能付梓。

  聘邑绅璩廷祜、璩廷举兄弟,孝廉李绍周

  完善校正《济源县志》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河南巡抚顾汧宪票(上级发出的指令),票仰济源县官吏,复令续修志书。《明清稀见史籍叙录》中记载:“尤应运离任后,黄应中任济源县令。到了康熙三十三年,新任巡抚顾汧复令续修志书,济源知县黄应中才又命进土璩廷祜、举人璩廷举与李绍周校刊段稿,越年书成梓行。”

  史书记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二月,黄应中“甫莅济邑,下车之日,环视四境,太行如屏,黄河如带;济沁绕东郭之流,西山据西河之险,形胜壮丽,今古名区也……”,甚为感慨,翻阅济源地方志,发现有新旧两稿,旧稿多缺略,同异难稽,新稿多瑕疵。拜访当地乡绅,才知道《济源县志》奉檄纂修已四载。感到《济源县志》编纂比较仓促,黄应中又延聘邑绅璩廷祜(辛未科进士)、璩廷举(辛酉科举人)兄弟,孝廉李绍周(1697年考中进士),完善、校刊段稿。

  璩氏兄弟来自东马蓬璩家

  “训五子俱登巍科”广为流传

  璩廷举、璩廷祜兄弟来自东马蓬璩家,其父璩美斯知识广博。《怀庆府志》载“璩美斯岁贡生,博通经义议论,一本程朱。河济之间学者宗焉”。璩美斯教子有方,次子璩廷祜、三子璩廷庆分别中进士,长子璩廷举、四子璩廷瑞、五子璩廷祥分别中举人。《怀庆府志》载:璩美斯“训五子俱登巍科”。璩家五兄弟中,璩廷祜一生成就最大。璩廷祜自幼聪慧,十五岁时中康熙甲子科举人,十八岁中辛未进士,贵赠儒林郎、监察御史,康熙四十九年祀乡贤。

  参与校正《济源县志》的孝廉李绍周出自东留村李姓家族。《怀庆府志》记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绍周考中进士之后,东留村李姓家族科甲连绵,成为济源的又一个宦族:李绍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山东道监察御史。李琠,李绍周之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授仙游县知县,历任吉州知州、河间府知府,后调大名府,以母老乞归。李珣,李绍周之子,以贡生出任黄梅县知县,雍正八年(1730年)进举人,升辰永沅靖兵备道,以功升湖南粮储道,后任山东按察使,卒于官。

  璩氏兄弟和李绍周授命后,“博采旁搜,山川辨其异同,人物别以流品,事略其繁,文采其实,往复参酌,疑义其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夏,全书告成,时任知县黄应中作《续修济源县志序》。

  至此,康熙《济源县志》历经五年,经阎兴邦、顾汧两任巡抚,经尤应运、黄应中两任县令,经当时济源最有才华的段维衮、璩廷祜两名进士,终于刊印成书。

  据记载《济源县志》已编纂过三次,分别是明天顺《济源县志》、嘉靖《济源县志》和清顺治《济源县志》。天顺《济源县志》为济源县志首创本,已佚失;嘉靖、顺治《济源县志》仅存序。

  张会明介绍,济源当时很有名望的段庄(有说南街)段氏家族、东马蓬璩家、东留村李氏家族为编纂康熙《济源县志》作出不小贡献。

  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马东海表示,康熙《济源县志》对于弘扬济源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各界加强对地方典籍的保护和研究,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为济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记者 陈秋芬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