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十大战略”深度看】厚植人才沃土 赋能济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侧记

2022-02-08 10:16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开栏的话:新春已至,生机勃发。为深入报道济源在实施“十大战略”方面的新举措、新动向,即日起,本报推出“‘十大战略’深度看”专栏,敬请关注。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从全面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到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深入实施“人才强区”的战略,到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近年来,济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紧紧围绕重大战略、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奏响了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对于曾在美国读博的原子健来说,选择回国研发、制造电子芯片既是自己对国家的一种回报,又是带动相关行业精英人才产业报国的一种愿景。

  “选择来济源发展,主要基于这里好的扶持政策和重视人才的氛围。”企业落户到济源后,原子健见证了多项政策落实与兑现。

  如今,由艾探电子研发生产的非制冷硒化铅红外探测芯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以探测器为核心研发的产品应用于军工、消防、环保、医疗等领域。

  像原子健这样的“海归”来济源创业并非偶然,这背后是济源“人才强区”战略在“推波助澜”。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牵引工程”,向改革要动力,向机制要活力,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有效运行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广泛覆盖人才工作全链条、各环节。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改到要害处。济源围绕人才引进流动、培养开发等关键环节,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3个政策文件,配套形成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育等政策举措。各单位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全面构建了示范区“3+10”人才政策体系,确保惠及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别人才、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链条。

  曾在外地工作的“90后”博士赵河果断辞去高薪工作“转战”济源;在焦作工作了十余年、拥有副高职称的张月玲,毅然放弃了升迁的机会,举家搬至济源……

  越来越多“高精尖缺”人才,“飞”入济源、扎根济源。仅在2021年第四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现场,济源就广揽高层次、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和团队共118个。

  政策牵引 项目带动 全力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专注于攻关。”济源对纳米材料产业“真金白银”的支持,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教育等问题,让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愈加觉得“落户”济源是正确的。

  2003年,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落户”济源,张治军带领团队来到济源潜心钻研。

  2020年,由张治军教授主持的“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摘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1年,河南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揭牌,位于济源的“河南大学纳米材料中试基地”就是其中之一。省委书记楼阳生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让张治军更加振奋,带领团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

  目前,张治军所带领的团队中,专兼职研究人员41名,工程技术人员41名,在读硕士生、博士生31名。

  当前,中试实验基地已经开发出高性能纳米二氧化硅等十余个系列、百余种纳米材料,先后培育孵化转让企业16家,并有自主研发的专利及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年经济效益数亿元。

  近两年,济源把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与项目、产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1年底,示范区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各类研发机构86家,院士工作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6家,纳米材料产业园、白银城项目引进相关企业30余家,集聚专业人才80余名。企业有了资本,创新有了底气,济源集聚人才的“能量”进一步释放。

  聚焦中心 聚力大局 探索培育人才的新载体、新平台

  济源在人才培育上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坚持刚柔并举,同时兼顾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既引进高端人才,又吸收紧缺人才,还培养本土人才,在“引培并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侯三元,跟育种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行家。在他看来,济源王屋山下,沟沟坎坎正是发展蔬菜制种最好的天然屏障。

  2000年,侯三元辞去铁饭碗,下海成立了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20年的发展,济源蔬菜良种繁育面积达3.6万亩,年产值超过2亿元,年产各类蔬菜种子360万公斤,其中白菜、甘蓝、萝卜种子占国内市场份额42.2%。

  如今,济源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

  蔬菜制种也成为济源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先后有1.5万余农户、10万余人实现了脱贫致富,30余个行政村从贫困村蜕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村、样板村。

  在绿茵公司,除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赢硬仗的乡土人才队伍,还有一支“院士级”专家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蓝“杂交之父”方智远,国家蔬菜技术研究中心、大白菜首席育种家张凤兰,国家杂交洋葱种子开拓者吴雄等。

  2013年,“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成立,这是全国唯一的蔬菜良种繁育院士工作站。把“洋白菜”安上中国芯的方智远院士及其团队在这里继续攻克育种难题。

  “走出去,直接引”“建平台,团队引”“抓对接,柔性引”……一揽子招才引智计划的接连实施,使济源人才洼地初具雏形。

  但,这还不够。

  “现在的济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全方位“引才”,多层次“育才”,强力度“用才”,优生态“留才”,济源追逐人才的脚步永不停歇。(记者 张恒 通讯员 刘飞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