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热气腾腾闹冬耕

2022-01-20 10:48:3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秋冬农业是农业大季作物的补充,是来年夏收作物的孕育,是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

  近年来,济源持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立足特色资源优势,认真谋划,科学合理布局,依托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和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深化种植模式,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综合使用效益,全力推动济源农业向高产高质高效发展。

  成效如何?一幅热气腾腾闹冬耕的画卷便是最响亮的回答。

  种植土豆,培育种苗,采收蔬菜……在济源,以往的“冬闲”因为产业发展变成了“冬忙”,田间地头、大棚内外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赵合敏与技术人员正在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张恒 摄

  河滩土豆播种正忙

  隆冬时节,位于五龙口镇的沁北家庭农场一改往年冬日的冷清——机械耕作的隆隆声和工人劳作的欢笑声在这里奏响了冬日农耕的美好乐章。

  切割、撒药、搅拌、装运……十来个工人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在厂房内拌种;两台新型多功能机械纵横驰骋在广袤的田间,播种、施肥、铺设滴管、覆膜一步到位。

  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如一条条银色缎带撒落田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沁河滩上种土豆,这还是头一回。”记者见到农场负责人杨东胜时,他正在田间忙着安排工人播种土豆。

  杨东胜流转了2500亩土地,主要种植花生和小麦,年收入相对稳定。想要寻求突破的杨东胜始终在思索,如何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的价值?

  而同村的杨晓光在东北、内蒙古地区种植了十多年土豆,了解到济源至今无人种植土豆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

  杨东胜有地,杨晓光有技术、有销售渠道,两人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跑遍济源及周边地市的菜市场和商超调研、寻找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实地考察、引进适宜的品种试种……俩人开始忙碌了起来。

  “去年试种的土豆亩产超过6000斤,而且供不应求。”良好的市场反馈让杨东胜和杨晓光信心更足了,两人打算开始大面积种植。

  投资之前要算好收益账。

  在此前的市场调研中,杨晓光细心地发现,土豆价格连续10年均在4月份达到最高峰,甚至较此前能翻一至两番。

  为了使农产品价值更高、收益更大,杨东胜和杨晓光决定错季种植、错峰上市。

  “今年我们预计种植350亩,并精心挑选了8个品种,从播种开始便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等到收获期,各个品种之间依次错开5天。”杨东胜介绍。

  多年的种植经验让杨东胜和杨晓光打起了精细算盘。

  他们以50亩为单位种、50亩为单位收,并在覆地膜的同时,以50亩为单位给部分区域加盖拱棚,以达到分批成熟、分批采收、分批销售的目的。

  “这样既能节省人工,降低采收、运输、存储等方面的成本,又利于销售,不易造成产品积压。”杨东胜说。

  虽然是首次大面积种植土豆,但多年的种植经验让杨东胜越发重视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

  他格外注意细节的精准度,从垄间距到地膜高度,他都细致把控,甚至随身携带着一把卷尺,现场随时测量、及时调整。

  “咱是奔着给周边的大型商超供货的,所以要高标准要求,土豆的大小、形状都要尽可能标准化。”杨东胜希望自家的土豆有市有价。

  “效益好了,明年再加种。”站在地头,杨东胜眺望着远处忙碌的景象,满眼是藏不住的期待。

  育苗基地春意正浓

  如今,反季节种植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育苗又是反季节果蔬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获得好收成,接上农产品成熟销售的最佳时茬,在合理的时间育苗、壮苗便是诸多农户最为关心的一件事。

  而这,正是济源市锦田种苗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做的。

  新一轮的移栽秧苗旺季悄然而至。走进锦田种苗的育苗大棚,一股伴着泥土芳香的温暖湿气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

  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分拣苗。“今天有几个种植户要来拉苗,我们提前把不合格的苗拣掉,确保种植户带走的苗都是优质的。”技术经理田鑫伟告诉记者。

  大棚内,一株株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菜苗整齐排列在苗床上,生机勃勃,长势良好。

  就是这些青翠的“苗儿”,让十里八乡的菜农走上了致富路。

  种植蔬菜多年的刘根就是其中一员。近两年,他一直从锦田种苗购买种苗。眼瞅着又要开始种植了,刘根赶忙叫上妻子一起来拉此前预订的西红柿苗。

  “看人家育的苗多壮,真不赖!”郁郁葱葱的西红柿苗,让刘根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前些年,刘根也尝试过自己育苗,但成效总是不尽如人意。“咱自己育苗虽然省钱,但很容易出现死苗、坏苗的情况,影响来年收成。”随后,刘根又在别人的推荐下从山西、山东等地购苗,收成是上来了,但成本明显增加。

  如今,锦田种苗为刘根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里培育的种苗比外地的还好,我以后不需要高成本购买外地的种苗了,还可以根据季节情况,灵活预订种苗,真方便。”刘根边说边从苗床上挑选西红柿苗。今年,他预订了5000株西红柿苗,今天打算先拉走2000株。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育苗方式不同,锦田种苗采取的是集约化育苗,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种苗的抗性,提高种苗的成活率、适应性,减少病虫害,还可以降低农民采苗、购苗的成本。

  “我们通过集约化管理育出的种苗,因为秧苗壮实、抗病性强,受到种植户的青睐,特别是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种苗供不应求。”田鑫伟告诉记者,仅一个冬季,锦田种苗的蔬菜育苗量就有近40万株。

  近年,锦田种苗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并为种植户提供售后技术跟踪服务,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能够稳定为济源及周边地市的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品种、选育、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田鑫伟说。

  大棚果蔬生长正旺

  临近春节,在轵城镇宏泉村,90座大拱棚蔬菜相继迎来丰收。

  走进拱棚内,成排成行的黄瓜、芹菜、香菜等,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村民们往来穿梭其间,忙碌开展蔬菜收割、去叶、装箱、运输等工作。一筐筐蔬菜新鲜上市,被送到百姓的餐桌上。

  宏泉村是移民村,自2003年开始发展大棚种植业,以合作社的形式运营,主打绿色无公害蔬果产品。

  “从水泥到钢架,我们的大棚不断更新换代,村民们都戏称现在是二代改进版。现在还安装了智能卷帘机,卷帘放风实现了自动化。”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合敏忍不住“炫耀”了起来。

  “手机、遥控器都能控制,别说坐在家里,只要连上网,天南海北都能管理,省时省力还节约人工成本。”赵合敏现场给记者展示:自动卷起、自动铺开,通过手机还能看到卷起多少、覆盖多少以及棚内的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信息。

  水肥是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水肥管理水平与农业生产和农户收益息息相关。而大棚水肥管理一体化的实现,让赵合敏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性。

  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大棚的灌溉施肥需要人工不断地倒肥搅拌和查看,费时费力。“现在1个人就能同时给10座大棚灌溉施肥,而且还毫不费力。”赵合敏说,使用智能水肥管理一体化技术系统,操作很方便,只需要在设备上设置好,水肥量和时间都可以实现精准控制。

  “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使用智能水肥管理一体化技术系统不仅灌溉施肥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几倍,效果也显著提升,通过手机还可以远程开关和查看灌溉施肥情况。”赵合敏直言,使用智能水肥管理一体化技术系统可节水30%以上、节肥15%以上,并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益。

  目前,宏泉村已经有20多个大棚安装了智能卷帘机,实现了水肥管理一体化。

  在宏泉村,更新换代的不只是大棚设施,村民的种植观念也紧随时代发展、市场需求在转变。

  近两年,宏泉村又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引进了新的高效种植模式——春提早、秋延迟,有效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和产出率,科学做好茬口衔接,增加效益。

  村民们早已彻底告别了“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的时代,一年四季忙碌在蔬菜拱棚里。“冬忙”替代了以往的“冬闲”,把寒冷的冬天搅得热热乎乎。

  “今年的市场行情比较可观,咱村一个农户单个大棚的年效益超过了3万元,实现了新的突破。”赵合敏说,村民们现在个个干劲儿十足。

  “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种出优质的农产品,才能真正发家致富!”赵合敏表示,将继续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大棚蔬果种植业,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种植水平,引导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特色化经营发展,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张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