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汇聚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2021-11-25 11:06:4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寒冬时节,坡头镇石槽沟村面粉厂内机声隆隆、生产热火朝天。一袋袋麦香纯正的富硒石磨面粉正准备走出石槽沟村,销往全国各地。

  “越往年底订单越多,村合作社今年收入预计能突破50万元!”石槽沟驻村第一书记陈建政激动地告诉记者,近年来,石槽沟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村庄发展、服务村民的后盾越发坚强。

  2014年,石槽沟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为了打破僵局,在陈建政的带领下,石槽沟村成立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本村及周边村落农业资源,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在“石”上做文章,将石磨这一传统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方式与“富硒”相结合,发展绿色、富硒、优质农业产业。

  “我不仅在合作社工作赚钱,还在合作社入了股,每到年底都有分红。”说起村里的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孔令德打心底高兴。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石槽沟村的富硒特色产业风生水起,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节节攀升。“合作社为合作农户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和专业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价格也比市场价高,农户收益较以往明显提高,每亩每季能增收两三百块钱。”陈建政说。

  石槽沟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是示范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缩影。“从农业种植的专业角度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模式,是实现农业丰产稳产、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济源农经站负责同志介绍,从过去靠人力到现在的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推动着农业生产从分散的经营向规模化、集中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转变。

  梨林镇地处平原、易于耕作,有种植传统。以往大多一家一户零散种植,自给自足。2014年,富富康新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土地2000多亩,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同样种一亩地,从翻耕、播种、浇水、打药到收获,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一年下来需要四五个工人,而合作社一年用2个工人就行。

  “今年雨水太大,影响庄稼收成。多亏有合作社提供的专业技术指导,帮我们排涝追肥,减产损失才降到了最低。”农户侯战武介绍,加入富富康新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后,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今年更是实现了减产增收。

  “合作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部环节,从农户的种子包衣、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作业到统一收购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户遇到的疑难杂症以及资金、农机难题,更提高了产量与收入。”富富康新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超介绍,作为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该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实现了服务区域范围内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的耕、耙、播、收和植保、灌溉的全程机械化、自动化。

  得益于社会化服务,才有了植保无人机集体喷洒农药的可能。“无人机喷施,能把调配好的药剂精准喷到作物叶面,与人工打药比,节药30%、节水90%,是人工喷洒速度的40到60倍。”王志超介绍,目前该合作社服务覆盖济源及周边县乡200多个行政村,直接带动农户6000多户、间接服务2万余户,累计服务面积达30万亩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在示范区农村已渐成气候。今年,富富康新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联手8家合作社组成鸿图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统筹各成员社资源,共享设备、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构建出更加多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辐射带动了许多小农户致富增收。走进梨林镇永泰村林丰家庭农场,一台大型粮食烘干机正开足马力工作。农户可以将收获的玉米籽粒经过这里的专业设备烘干后进行存储,待价高时卖出,也可以将地里的玉米直接送到这里直接卖掉变成现金,真正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不落地”。“以往,玉米收获后不能保存,只能早早卖掉,收获旺季价格又很低,导致利润十分微薄。现在,通过烘干,能极大延长玉米的储存时限,可以等到市场价高时再卖出,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一名村民说。

  “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以后,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有了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农户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作物产量也更加稳定。示范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济源农经站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济源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政策、项目、金融等方面积极支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如今,在愚公故里广袤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济源共有合作社(联合社)125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9家,农机具总数量2125台,2020年度总收入超10亿元;在市场监督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有30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像一个个“活力因子”,汇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的强劲动力。(记者 武迪 通讯员 段淑娟)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