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史秉锐在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10-22 10:2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牢记初心使命 践行为民宗旨 奋勇争先出彩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9月27日) 

史秉锐

9月27日上午,史秉锐代表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二届委员会作报告。记者 李浩 摄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时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宗旨、奋勇争先出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努力奋斗!

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济源大事难事交织、机遇挑战叠加的五年,也是济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五年。五年来,十二届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勠力同心、顽强拼搏,较好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党的建设新局面。

  五年来,我们在决胜全局的大战大考中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工作部署在济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世纪大考中,秉承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济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十三五”时期,经济总量持续壮大,2020年达到703.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2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818元、居全省第二;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8.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1倍;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新增市场主体3.5万户,比“十二五”末增长84.8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评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先进省辖市。全力以赴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PM2.5、PM10平均浓度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28%、32%,初步核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97%;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不断取得新的战果,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面对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科学研判、沉着应战,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面对今年重大雨情灾情和疫情叠加的严峻形势,精准施策、克难攻坚,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践证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决策,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五年来,我们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面前把握正确方向,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坚定前行。成功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进一步彰显了济源的体制优势,拓展了济源的发展空间。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布局,高标准编制沿黄总体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洛济深度融合发展,济源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有色、钢铁及装备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了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集群化、链条化程度明显提升;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8%;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2%、居全省第二。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7.5%,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在8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6.93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供气、供暖、绿地、公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济阳、济洛西高速公路和一大批城乡道路建成通车,小浪底北岸灌区、河口村水库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投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践证明,只要认清方向、坚定信心、找准定位、抓住机遇,我们就能够在转型发展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走出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五年来,我们以更加开阔的思路视野谋划改革开放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创优势、以创新增动力,济源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稳、能力更强。示范区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内设机构有序运行。承担的30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成果丰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职教改革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济源海关开关运行,济源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成功获批,进出口总额及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成功申报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河南省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在济源挂牌,重点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实践证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创新,济源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优良的基础条件,这也是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关键所在。

  五年来,我们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快民生建设,济源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13元、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1.82:1缩小到1.72:1。在全省率先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率先推行公办普通高中免费入学、城区公交全免费,率先完成“就医一卡通”改革,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全民参保登记,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扫黑除恶成效显著,平安济源建设有力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社会治理指数、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实践证明,只有让人民更加充分、更加普惠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五年来,我们毫不放松地推进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安定团结、文明和谐的发展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全面加强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创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基层政协工作召集人制度,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群团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党管武装工作得到有力加强,义务兵优待标准位居全省前列。老干部工作成效明显,广大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全面依法治市积极推进,率先在全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成功创建河南法治市。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愚公移山精神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全社会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新风正气进一步形成,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践证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奠定了社会基础。

  五年来,我们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党的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进一步增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思想建党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在全省率先实现地市级媒体融合,把好舆论导向、讲好济源故事。坚持在一线锻炼干部、一线考察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公信度进一步提高。党建强基工程深入实施,镇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高质量完成,“党群连心工程”深入开展,“五提四晋”、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等基层党建创新做法得到中组部肯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圆满完成任届巡察全覆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效,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实践证明,勇于自我革命、持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五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定向,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得益于省委的坚强领导,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砥砺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同德、积极参与的结果。我谨代表十二届市委,向所有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努力、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自觉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更加坚决地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更好肩负起领导推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前提。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把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走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济源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创造辉煌发展成就的不竭动力。必须传承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敢为人先的奋进姿态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以锲而不舍的决心毅力推动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五年来积累的这些经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发扬光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更加扎实过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支撑能力还不强;城乡面貌变化不明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社会治理存在弱项,基层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还需提升;少数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时期,河南进入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关键阶段。济源承担着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融入洛阳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拥有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体制优势,转型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创新资源不断集聚,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蓄势崛起态势日益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求变求强意识强烈,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不断积累。同时,济源也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头,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我们要沉着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锚定省委确立的“两个确保”目标,积极实施“十大战略”,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主动而为、创造优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足济源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为主题,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为发展路径,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基本动力,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宗旨、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是我们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进程中标定的正确航向,是济源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鲜明主题。锚定这一目标,今后五年要保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指标全省领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城市规模品质实现新跨越,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呈现新面貌,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果,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济源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优势,今后五年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建设中原城市群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更加有效地承接郑州都市圈的辐射带动,洛阳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强化,在深化豫晋合作中的区域性枢纽作用更加彰显,成为河南扩大沿边开放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形成拉动豫西北、晋东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优势初步形成,未来产业顺利起步,各类创业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融合,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吸纳人口资源要素集聚的能力显著增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形态更加完善,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

  ——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趋于均衡,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同步改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典范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沿黄生态屏障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取得更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广,黄河文化、济水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乐居乐游乐养”的旅居慢城和“花园式”休闲康养基地。

  ——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区。平安济源、法治济源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得到充分彰显,市域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全民文明素质、群众安全感指数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走在全国中小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列。

  ——建设清廉政治生态示范区。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有效落实,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面巩固发展,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明显增强,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高效,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相互浸润、相得益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氛围更浓、成效更好,在全省“三不”一体推进、建设清廉政治生态中探索济源模式。

  围绕以上思路目标,今后五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持创新引领、提质增效,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活力之源,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着力构建创新体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创新引领济源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动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承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机制,加强与高校、研发机构对接合作,加快高层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更多成果转化落地济源。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双创”载体建设,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铺天盖地,逐步造就头部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顶天立地。依托职教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健全完善支持政策,营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贯彻落实换道领跑战略,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融合互动、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坚持不懈抓好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积极推动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使其不断增强创新力、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培育壮大新材料、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推动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光电子新材料领域、能源产业向氢能及储能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向基因工程领域探索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抓住河南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等重大战略机遇,依托济源独特的文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和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根据济源山区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制种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复合型农业,提高现代农业的产出效益。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贯彻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核心,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坚实、应用场景多元的优势,加快建设数字济源。实施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推进工程,分行业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建设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快推进5G网络全覆盖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数智赋能,系统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监督、数字乡村等建设,更好实现“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览”“一网通享”,以数字化智能化助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以深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持续探索推进示范区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赋予开发区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完善“片区管理办公室+公司+园区”管理模式,推动镇(街道)放权赋能,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企民企、国资民资融合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步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强产权保护,规范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提升监管能力。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先行试点,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贯彻落实制度型开放战略,健全开放合作制度机制,有效承接政策辐射和先进产业布局转移。积极推进国际国内经贸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研究完善支持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投资主体来济洽谈合作、投资兴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竞争力强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外竞争,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持续深化区域合作,研究制定对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推动洛济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形成一批新的重大合作成果;加强与晋城、焦作等周边城市合作,努力建设跨省域的经济协作区。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等外向型平台,增强开放内外联动性。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方法,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天地。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推动制度型开放的战略性基础工程,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扩大“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全面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互联网+监管”应用,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全覆盖的信用信息平台服务体系,推动信用信息社会化、市场化应用,构建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优化项目服务,破解项目落地实施的瓶颈制约。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着力解决影响政策落实的“中梗阻”问题,建设服务企业的绿色快速通道,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行最严格的营商环境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有解思维”,鼓励干部创新思路、敢想敢干,主动为企业发展破解难题、搞好服务,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加强惩戒,推动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跨越转型“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建设现代化济源的战略目标。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奋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动济源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二)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着力构建深度融合、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加快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建设现代化济源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推进城市区划调整,构建“一核、两组团、两轴、四区、多点”的全域统筹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区龙头带动、板块协调联动、组团呼应支撑、多点提升发展的现代城镇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一主五板块”产城融合发展核建设,提高综合承载力。培育壮大王屋组团、沿黄组团,实施小城镇提质工程,进一步优化全域城乡融合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轴、洛济融合发展轴建设,带动沿线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强化城市功能区定位,统筹推进产城融合核心区、南太行生态保护区、特色农业发展区、沿黄生态文化区协调联动发展。加快实施人民医院东院区、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推进精品街区建设,培育壮大楼宇经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活力。着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管网,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自由流动,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转移集聚。注重城市风貌设计,传承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理念、彰显济源特色,全方位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

  打造乡村振兴的济源样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一起做,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产业振兴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着力解决空心镇、空心村问题,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突出短板,建设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精品美丽乡村。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增强农业农村造血功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乡贤培育与成长工程,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和美丽乡愁。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建设,进一步倡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持续提升基础保障能力。贯彻落实优势再造战略,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配置,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济源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增强济源与周边地区快速通行能力,以交通区位优势塑造枢纽经济优势。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改造、饮水安全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把水瓶颈变成水保障、水支撑。深入实施“气化济源”工程,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保障水平。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济源激活发展潜力、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的关键一环。我们一定要坚持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城乡发展的新成效,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创造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三)坚持凝心铸魂、守正创新,建设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魅力济源

  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明新风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真正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济源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硬支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红色文化建设提升同深化“四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发挥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等党性教育基地和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作用,着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教育实起来。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加强舆论阵地建设,深化媒体融合改革,优化新闻传媒中心体制机制,构建移动优先、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讲好济源故事,展示济源形象。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建立优质网络内容生产体系、网络正能量传播体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传播和壮大网上正能量。

  持续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强化教育引导、习惯养成和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融入生活,大力选树宣传模范典型,让全市人民学有榜样、行有方向。深化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构建文明创建常态化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推动新闻传媒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社会回馈激励保障机制,实施一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让文明新风吹遍济源大地、温暖百姓心灵。

  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贯彻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梳理济源丰富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积极推进太行山、王屋山、沿黄旅游景区提质升级,盘活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以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白银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扩大济源影响力。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休闲康养、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提升济源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发展特色文化企业和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和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研发一批体现济源特色、济源元素的文旅文创精品,进一步提升济源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地方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一定要弘扬优秀文化、厚植文明沃土、共建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让济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新时代彰显独特魅力、焕发新的生机!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济源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让绿色成为济源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永久底色。

  筑牢沿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持续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黄河清四乱”活动,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济源段生态系统稳定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推行自然资源管理“一网两长”制度,加快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污染净化、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高标准完成生态走廊、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示范项目。全面加强生态红线管控和珍稀动植物拯救保护,保持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的突破。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和省定目标要求,优良天数比率在70%以上。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强河流生态保护,实现河道全面截污、清水长流。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试点项目,确保土壤环境安全。聚焦生态环境管理、执法监管、科技支撑等重点领域,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有机、协调、良性的社会运行生态。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严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产能,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的生活理念。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加强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集约利用,健全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和废旧资源回收体系,推动特色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绿色是现代化济源最宝贵的底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好太行王屋青山常在、黄河沁河绿水长流、自然美景永驻济源的美丽画卷!

  (五)坚持发扬民主、崇尚法治,加快推进治理现代化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团结进步、稳定和谐的生动局面。

  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积极为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扎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强化全市团结一家亲的思想,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深化军地协作,主动对接洛阳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确保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提升老干部工作水平,尊重老同志、关心老同志。合力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下一代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打牢共同奋斗的群众基础。

  全面建设法治济源。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深化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推进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全覆盖,建成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以平安建设为统揽,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牵引,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打造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警源诉源访源“三源”治理、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三化”支撑的基层治理“济源样本”。健全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持续深化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牢固树立安全发展思想,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扎实开展基层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构筑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网”。

  济源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团结和谐的民主氛围、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带领济源人民走好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围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大重点人群就业扶持力度,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风险防范,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格局。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置,鼓励普通高中特色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园区和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加快健康济源建设步伐,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巩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完善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惠民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生活提供全方位保障。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实行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现全民参保、应保尽保。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设“善行济源”,让特殊群体更加充分地感受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牢牢守住人民的心!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必须牢牢把握的航向。要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扛稳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让党旗在济源大地上高高飘扬。

  (一)坚持政治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牢牢把准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工作部署在济源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好财经委等重要议事协调机构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有效载体,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进一步形成严肃活泼的政治局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记“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自觉做到“四个服从”,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强化理论武装,铸就坚不可摧的思想根基。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落实落细理论中心组“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落实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等学习制度,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真正从理论学习中品味真理味道、提升思想觉悟、获取精神力量。

  (三)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化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整体建设,加强和改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提升。要推动基层党组织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把党建工作融入“六稳六保”、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融入本部门本单位主责主业,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要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管理,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引导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锻造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建立人事相宜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为担当者担当,激励广大干部比学赶超、担当作为。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要健全市直部门与基层干部双向流动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干部放到基层一线,放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中,让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多岗位锻炼、专项工作训练、重大斗争锤炼。建立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打破隐性台阶,真正用当其时、用当其位。

  (五)深入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群连心工程”落实落细、常态长效。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一家人思想,带头拿出时间和精力沉下身子,多到基层、一线和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设身处地为群众利益着想,千方百计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赢得民心民意、凝聚发展合力。进一步健全党员联户、定期走访、分级办理、分析研判、督导考评等机制,做到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作后盾、优劣有奖惩、常态求长效。积极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叫响“有困难找党员”党建服务品牌,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党员成为群众最信任的人、最靠得住的人、最愿意跟随的人。

  (六)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让清风正气充盈济源大地。作风事关党心民心,反腐关系生死存亡。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持以清廉政治生态示范区建设护航现代化建设大局。各级党组织和党委(党组)书记要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要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巩固“不敢腐”的震慑,织密“不能腐”的网络,培育“不想腐”的自觉。坚持惩治保廉,严肃查处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腐败案件,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坚持监督护廉,搭建“互联网+”大数据监督平台,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制度,突出政治监督,做细日常监督,精准专项监督,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坚持文化育廉,实施阵地宣廉、活动讲廉、家庭助廉、家风倡廉,高标准建设清廉济源家风馆,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济源人民的热切期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践行为民宗旨、发扬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强化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担当精神,始终保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警醒,树立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意识,争当“领跑者”,勇当“排头兵”,推动济源在建设现代化河南、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走在前列;要保持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韧劲拼劲,以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勇气和善于解决一切困难的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闯敢试、敢打敢胜,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要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干字当头、干字为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要凝聚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向着建设现代化济源、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同志们,梦想照亮前方,道路就在脚下,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鼓足干劲,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努力奋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