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小晨关注】一起伸出援手 帮迷路老人回家

2021-10-18 09:20:57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这个“宝”走失了,全家人都会着急万分。

  近日,记者从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了解到,10月1日至今,他们接到多起老人走失的求助,其中10月10日最多,一天接到了3起。所幸,在民警、救援人员和热心市民的帮助下,这些走失老人都被找到,且身体均无大碍。

  老人是如何走失的?走失后家人如何寻找?……近日,记者就此展开了走访。

  回家换双鞋的工夫老人就不见了

  10月10日,克井镇克井村一村民吃过早饭,陪年过八旬的父亲外出散步。当走到村边的玉米地时,老人想去地里看看。由于当时刚下过雨,地里满是稀泥,她便叮嘱老人在旁边等一下,自己回家拿雨鞋。

  不想,等她匆忙返回时,老人却不见了。惊慌之余,她赶忙联系亲戚朋友,一起寻找老人。可是任凭他们沿着那片玉米地怎么寻找、怎么呼喊,都没看到老人。

  当天下午,在朋友的建议下,老人的家属联系了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希望他们可以帮忙寻找老人。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迅速将老人的信息制作成寻人信息图,通过微信发布出去,呼吁市民转发帮忙寻找。”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平地搜寻大队队长党拥军告诉记者,当天下午6时,他们迅速集合队员,沿着老人走失的地方开始寻找,可是一直找到深夜12时都没有找到。

  10月11日早晨6时左右,一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寻人信息图的热心市民,在路过老人走失的那片玉米地附近时,看到一老人与寻人信息图上的老人很像,便联系了老人家属。老人儿女赶到后,发现确实是走失的父亲。

  据老人家属表示,老人身体还行,但是偶尔意识会出现不清晰,所以他们专门有人在家照看老人。可是没想到,一时疏忽,老人就不见了,好在最终被找到。

  走失老人多存在失智、语言表述不清等特征

  “在我们接到走失老人的求助中,失智老人是走失群体中的最主要人群。”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副队长李玉青说,失语、失智、失忆等特征,在走失老人中较为常见。

  李玉青告诉记者,失智老人走失后自救能力差,辨别不清方向,不能准确说出居住地点,也不会向周围人寻求帮助,加上他们大多居住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监控视频较少,搜寻起来并不容易。

  年纪大、记性差、爱往外跑、儿女工作忙……几乎是所有走失老人的共同“标签”。在多次参加走失老人搜寻行动时,李玉青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这些老人走失,要么是因为子女轮流照料时出现了空档期,要么是因为家属对其行动能力“充分信任”,觉得他即便一人外出也不会走远,“知道回家”。

  10月10日,承留镇周庄村村民李先生的母亲离家后不知去向。李先生的母亲今年80岁,精神时好时坏,以前也曾出现过走失的情况,但都很快就找到了。

  为此,李先生和家人起初并没在意,只是沿街寻找,可是一直到中午12时都没有看见老人的踪影。一家人这才慌了神。

  “我母亲以前虽然也往外面跑过,但我们在村子或周边村子总能找到她。可这次不同,我们把她以前去的地方找了个遍,但未发现。”10月1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先生回忆。当时,周庄村村干部也加入了找人行列,可是一直找到次日凌晨,也没找到。

  “当时我真的慌了,天那么冷,地上还湿滑,老人万一有个闪失可怎么办。”李先生说,自己的妹妹家在玉泉街道苗店居委会,考虑到母亲有可能去了那里,他又驱车沿路仔细搜寻。“担心她思路不清到处跑,我一直找到与济源紧邻的沁阳市柏香镇,但是都没找到。”李先生说。

  10月11日晚上7时,得知李先生母亲走失未归的消息后,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主动联系了李先生。“当时他们还没有报警,我们的队员便让其赶紧报警,并陪他一同前往当地派出所查看监控。”李玉青说,他们分头行动,有的队员负责将李先生母亲的信息制作成寻人信息图,发到各救援队微信群,呼吁大家一起寻找老人,还有的队员陪着李先生一起到老人可能会去的地方仔细搜寻。

  当天晚上9时左右,五龙口镇莲东村附近一加油站的工作人员报警称,加油站附近有一个老人,与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的走失老人很像。得知这一情况后,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迅速赶往现场,经信息比对,确定老人为李先生的母亲。

  “这么冷的天,如果没有这么多热心人的帮助,我这老母亲还不知道要在外流浪多少天。”李先生说。

  家人不及时报警求助是多数老人走失时间长的重要原因

  李玉青告诉记者,有些老人家属在老人走失后,只是发动亲朋好友共同寻找,并没有采取报警或向救援队求助的方法。“我们参与救援的好几个老人走失事件,是队员们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布老人走失的消息后,主动联系其家属,并提醒他们赶紧报警。”李玉青说,不及时报警、不及时求助给老人的寻找增加了难度,也让老人发生危险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曾经有一位老人走失,家人和亲戚朋友找了4天也没找到。后来还是在别人的建议下,他们才联系了我们救援队。”李玉青说,当时他们根据家属提供的信息,沿着老人居住的村子仔细搜寻,最终在距离村子300米左右的一个排水渠里找到了老人。

  “老人可能是一个人晃晃悠悠,不小心掉到了排水渠里。那两天还下了一场雨,我们找到老人时,他的手脚都被雨水泡得发白。好在雨水并没有没过老人的头,老人还有意识。”李玉青说,当时他们赶紧联系家属,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不过,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加上在排水渠里不吃不喝被困了4天,到医院后没几天,就离世了。

  “如果老人家属能及时报警或向我们求助,老人也许就能快一点被找到。”说起这件事,李玉青感到一阵惋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老人的家属在老人走失后没有及时报警的原因,除觉得老人不会走太远,凭自己和亲朋能将其找到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只有老人走失24小时,才能报警。对此,记者采访了民警。

  民警告诉记者,市民一旦发现家中老人走失,应及时拨打110报警求助。民警除了会通过调取监控、走访等方式帮助市民寻找老人,还会通过社区网格和治安联防等微信群发动找人,“只要报警,就会帮你”。

  热心市民伸援手 帮助迷路老人回家

  加入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7年来,李玉青发现,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伸出援手,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2020年秋天,一位老人走失,一直到深夜12时都没找到。就在救援队及其家属焦急寻找的时候,一位货车司机在从洛阳返回济源的途中,看到一位老人独自在路上行走。由于这位货车司机之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老人的走失信息,觉得路上行走的这个老人跟寻人信息卡上的老人很像,便赶紧联系了救援队。救援队及老人家属赶到后,发现对方确实是走失老人。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李玉青说,每次接到老人走失求助信息后,救援队都会安排专业队员,通过发布网上寻人信息、分析汇总老人途经路线、现场搜寻等方式开展救援。在搜寻中,手机全城接力的搜寻效应“功不可没”。

  “我们每次发布的寻人信息图,都会引起很多市民的关注。大家主动转发寻人信息图,共同帮助寻找老人。”李玉青说,如今,信息发达,人人都是“自媒体”。寻人信息被热心市民纷纷转发,在微信朋友圈就会形成广泛的搜寻效应。

  李玉青告诉记者,自己参加救援队至今,常常会收获很多感动。“最大的感动就是济源的好人越来越多。”李玉青说,拿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为例。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是一个公益组织,最初成立的时候只有不到10人,如今,除88名正式队员外,还有近600名公益队员。不管是正式队员还是公益队员,大家都是义务参加。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工作。但在每次接到救援任务时,大家都能尽己所能地积极参与。

  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里有名队员,因为自己的母亲走失后被救援队找到备受感动,所以主动报名加入了救援队。如今,这名队员已经参加过多次救援任务。“我一直觉得爱心是会‘传染’的。”李玉青说,在济源,好人好事几乎每天上演。热心市民的不断涌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温暖,不仅帮助家属更快找到迷路老人,也让迷路老人更安全。

  小贴士

多一分关爱 让老人不再迷路

  李玉青告诉记者,每年的这个季节,他们接到的老人走失求助信息较平时有所增加,其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失常等疾病的老人居多。记者从公安部门获悉,除这个季节外,走失老人警情较高月份集中在每年的2月到3月之间。对此,记者采访了济源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苗艳军。

  “秋冬季天气寒冷,心脑血管疾病增多,更容易引发和加重阿尔茨海默病或者其他精神疾病。”苗艳军说,除此之外,天冷的时候,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的疾病高发,使得老人易出现短暂的头晕缺血、视力模糊。这使得老人独自外出时,很容易迷失方向,走着走着就找不到家了。

  对此,苗艳军建议,家属要多加关注老人,观察他近期是否存在说话颠三倒四、答非所问、记忆力明显下降等情况,一旦出现,就要多加留意,及时带老人去医院检查和治疗。”苗艳军说。吃药对这些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高血压、高血糖的老人,要坚持口服降糖药、降压药。

  “家属平常要注意让老人多运动锻炼,可以陪他在家里做一点益智游戏,比如下棋、穿串珠等。这些都可以锻炼大脑,帮助老年人改善记忆力。”苗艳军说。

  如何才能预防老人走失呢?结合多年救援经验,李玉青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给老人配备带有GPS功能的手机、手环等随身物品,以便随时掌握老人的动向。”李玉青说,除此之外,家人可以将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写在一张卡片上,制作成身份卡,放在老人的衣袋内或佩戴在老人脖子上,方便警方、救援人员和热心市民救助。

  “平时家人应经常让老人背诵易记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不要前往人多或交通复杂的场所。如果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且有失智症状,一定不要让他单独外出。陪伴才是防止老人走失的关键。”李玉青说。(记者 李亚楠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