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答卷 乡村振兴画卷】南桐探路

2021-07-19 10:00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核心导读: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寻路、探路、引路,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南桐村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寻求突破,在敢为人先的探索中实现突破,写就让土地“点石成金”的传奇。

  这段逐梦之旅,在光阴长河中只是一瞬,却在南桐村演绎刻骨铭心的巨变。

  正是因为摒弃了旧有意识、跳出了思维定式、打破了眼界局限,顺应时代变革大势的南桐,书写脱贫攻坚答卷,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回首来时路,在团市委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引领下,南桐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是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情怀总是一脉相传,初心必将历久弥新。在这场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守初心、担使命的“接力赛”中,信仰力量赓续,奉献精神传承!

  从此刻,向未来。南桐注重对走过的路“回头看”,更注重对未来的路“登高看”,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向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挺进,向绿色有机农业进发,向乡村振兴的愿景阔步迈进!

南桐村的秀美风光(资料图片)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

  下冶镇南桐村,蓝天白云下,深深浅浅的绿在阳光下耀动,描绘出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映入眼帘的绿色是那么明快,孕育着成熟的味道,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从荒野纵横的山间小村,到全面脱贫的小康之村,这一逐梦之旅,南桐走的并不容易。

  南桐人寻路、探路、引路的背后,是一行行踏路而行的深深脚印;脚印的后面,是一次次怀揣梦想的跋涉远行。

  寻路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横亘在南桐人面前的,是几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偏居一隅的小山村,如何才能突破地域局限,寻找属于自己的脱贫之路?

  先天不足的南桐村,怎样才能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小康之梦?

  南桐村地处下冶镇北5公里处,阳下路沿线,自然条件恶劣,致贫原因复杂,4个居民组、125户、497口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43人。2014年,南桐村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没有天时地利,却不扼腕叹息;缺乏基因优势,却未踟蹰不前。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我们等不得;乡亲们期盼的眼神,让我们慢不得;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让我们拖不得。”回首2015年9月刚驻村时的情景,团市委派驻到南桐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王素琴感触颇深。

  到南桐村报到的第一天,王素琴就为眼前这座借用了10多年,一楼潮湿、二楼漏雨的危房而犯了愁,楼上楼下只有一间房子可以勉强办公。没有阵地,如何能把父老乡亲的心聚在一起。那一刻,她已经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必须要为党员群众建一个“家”!

  一分钱可以难倒英雄汉,更何况资金缺口有30多万元!去哪里“化缘”?王素琴翻遍了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咨询了可能给予支持的朋友,“有个老区项目资金”,这句话让她看到了希望。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报进项目库了。这个资金只有10万元,缺口还很大,但是它给了王素琴跳起来摘桃子的信心。团市委想尽办法挤出3万元,镇里给了10吨水泥,优克玻璃答应免费给村里安装门窗,工商银行支持了4万元……每一笔资金都凝结着辛劳的汗水和奔走的辛酸,可还是有好几万元的缺口!她发动群众,能省则省:旧房拆除动员党员干部义务代工,旧砖旧瓦处理后继续使用。这样算下来竟然省了两万多元,既倡导了勤俭新风,又凝聚了党员群众。

  2016年年底,南桐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群众纷纷为驻村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的喜悦,王素琴却悄悄流下了泪水,这里边的苦辣酸甜只有她自己清楚。

  从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入手,南桐村党支部强起来了,党员干部的威信树起来了,干群关系更加亲密了,全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了。

  “南桐村共有22名党员。我们把党员组织起来,每户挂牌子,动员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对南桐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都变了。”在谈到党建的引领作用时,南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祥云说。

  探路

  远山如浪,茂林成荫。

  座落在半山腰上的南桐村散布着小辣椒种植、大田西红柿种植和白菜制种等产业,已不再是昔日的穷旮旯。

  曾经的南桐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搞传统种植,一年挣不了多少钱。

  2016年,南桐村与“山里红”小辣椒合作社合作,开始在村里试种小辣椒。当年,小辣椒每斤收购价在8元左右,每亩收益在5000元左右。2017年,南桐村小辣椒种植规模达300亩。但由于市场行情不佳,农户收益普遍下降。

  南桐人意识到,发展农业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不行,必须想办法把乡亲们凝聚起来,跟大公司签订购销合同,规避市场风险。

  2018年11月,团市委派驻到南桐村的第二任第一书记石亚栋积极探索具有南桐特色的产业扶贫路径。依据产业发展规划,村里注册成立了济源市途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犇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下,南桐村逐步从传统农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转变。南桐村农业生产开始走上一条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道路。

  如何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此,南桐村进行了探索。其中,农民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桐村的探路之旅,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

  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除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南桐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的还有一条环绕乡间的路。

  谈起这条路,市公路局驻南桐村工作队队员冯卫东感慨地说:“2018年,驻村工作队到村里以后,看到道路坑坑洼洼,老百姓出行不方便。我们积极向省公路局和市里争取配套资金150万元,改造村里的主干道1.8公里,全部铺成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后来,考虑到山区坡陡路险,为了安全,我们还在道路两侧安装了钢结构防护栏。”

  “有了这条路,村里的农副产品在地头就可以装车运走了。”南桐村村民赵永军说。

  据了解,目前南桐村的小辣椒种植面积为300余亩,蔬菜制种种植面积为200余亩,养牛场存栏肉牛有80余头。

  产业转型、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是南桐村重塑基因的过程。在解构与重构脱贫奔小康的历程中,南桐人付出了很多。

  一路追寻,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引路

  清风拂柳,蝉声阵阵。

  行走在南桐村,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画卷:水泥路蜿蜒向前、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保障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脱贫户踏上了致富路。

  “儿子考上了研究生,家里盖了新房子。我做梦也没想到,现在的日子会这么好!”双目失明的村民赵葡萄笑容灿烂。

  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乡村振兴,不仅要看农民住得好不好、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还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乡风文明建设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南桐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房间门口挂着“八方援共青扶贫爱心超市”的牌子。走进超市,牙膏、牙刷等生活物品一应俱全,还有米面油及衣物等。

  “超市不进货,这里的物品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团市委驻南桐村第三任第一书记王玮介绍。

  据了解,“八方援共青扶贫爱心超市”成立于2016年,现在已经成为连接爱心组织、爱心单位和村民的桥梁。

  爱心超市的物资发放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村里选树的先进典型等。其他群众可以通过参与村居事务、传承文明新风获得爱心积分,兑换相应的爱心物资。

  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新风尚。文明乡风成了南桐村乡村振兴的底色。

  “成立爱心超市旨在帮助困难群众、激励先进典型,引导形成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近年来,爱心超市累计收到爱心物资50余批。”王玮说。

  谈到南桐村的未来发展,李祥云说:“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下来,我们将在团市委、市公路局的支持下,着力规划建设西部林果产业基地、北部循环有机农业基地、南部蔬菜制种和小辣椒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有技术支撑、有可持续收益的订单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南桐村产业大发展。”

  在时代赋予的“考题”面前,南桐人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全媒体记者 齐新颜 王鸿斐 王虎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