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小麦秸秆“用之有道” “变废为宝”助农增收

2021-06-15 10:41:15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秸秆还田,干净又环保,有利于下一茬作物生长。捡拾起来的秸秆还能卖钱,可以额外增加一笔收入。秸秆综合利用效果好!”6月10日,在思礼镇荆王村,济源鹏锦祥农资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国祥正和农机手们操作打捆机,将农户地里的秸秆打捆。

  庄稼收完后,地里的小麦秸秆在张国祥眼里可是“宝”。张国祥介绍,过去村民把秸秆随便丢弃在路边,或者焚烧还田,既费时又污染环境。济源现在有了多家大型养殖场。他会将农户地里的秸秆回收起来统一拉到养殖场去卖,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解决了秸秆无处处置的问题,还提高农作物利用率,保护了环境,可谓是“一举多得”。

  据了解,秸秆回收价格目前是600元/每吨。

  今年,张国祥的合作社投资了20余万元,新购置了两台新型打捆机。一台打捆机一天的工作量可达150亩。“效率提高了,效益更可观了,关键是服务起乡亲来,更方便了。”张国祥说。

  连日来,在五龙口镇程村的田间,村民刘杰的打捆机在高效运作。从地头跑到地尾,打捆机呼啸而过只需2分钟。随后,秸秆变成块状整齐排列在田间。看准了秸秆从“烧火草”变“香饽饽”的机遇,刘杰专门做起了秸秆“生意”。每到夏收、秋收时节,他便带着农机队伍从南到北,步步推进,收遍了全省各个地市。

  “今年,在咱们济源签订了15000亩的秸秆收购合同,大概能收1400吨。平均一天能收2000亩,一亩能赚5到10元钱,效益挺好。”刘杰开心地说。

  “从去年开始,济源的秸秆打捆技术已全面推广。去年年底,济源秸秆打捆机保有量34台,打捆面积达到2万亩。今年济源又投入6台打捆机,对近5万亩麦田的秸秆进行统一打捆。”济源农村能源管理站工作人员曹艳会说,济源的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分为肥料化和饲料化两部分,有力改善了农村环境。今后他们还将增加农机补贴力度,扎实推进秸秆打捆产业发展壮大。

  据了解,今年“三夏”期间,济源继续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解决秸秆禁烧的根本途径,重点开展秸秆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保持秸秆机械化还田,有效整合农机科技资源,强化技术指导,确保秸秆尽量直接还田。适时改进秸秆肥料化利用,因地制宜应用秸秆快腐还田、秸秆制有机肥等技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保水保肥性能。抓好秸秆收储清运工作,组织秸秆经销大户和经纪人有序开展秸秆收购,推进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实现粮食与秸秆分类收获、分别处理。通过综合利用,将秸秆变废为宝,为蓝天减负,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王莉 王传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