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御驾庄:大浪中的“弄潮儿”

2021-05-21 09:31:3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初夏的沁园街道御驾庄居委会,充满活力。

  夜晚,华灯初上。“村级”主干路与城市主干道相交,两纵一横,俯瞰之下宛如流淌的星光。商业街贯通其中,人潮涌动,音乐跳动,幸福感扑面而来。

  处处繁华,皆被见证。距离商业街不远,一个东汉时期的青石墓碑,以无言的目光看尽时代变迁,遥望开拓之路。

  5月,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党史学习教育带我们回顾历史,敲响穿越时空的鼓点——御驾庄前行,“弄潮儿”先行。

  破冰起航勇探路

  御驾庄居委会大有来历。

  相传,御驾庄古称湨梁。汉宗室之后刘秀被王莽追杀,一日行至湨梁时,人困马乏,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帮他在此休整一夜。刘秀称帝后,派大将军邓禹到此地追思,不幸邓禹病逝于该村。刘秀亲临此处,为邓禹封陵立碑。湨梁由此改名为御驾庄,邓禹墓碑留存至今。

  历史记载虽寥寥几笔,但御驾庄人的胆气可见一斑。

  这种胆气,始终埋藏于御驾庄人的血脉中。在战争年代,御驾庄有志青年积极参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年代,御驾庄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谋出路、勤致富中,干出一片新天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济源县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御驾庄人同样穷得叮当响。究竟穷到何种程度?人们编了一段顺口溜:

  “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忍饥寒,冬天取暖靠柴火,夏天乘凉找大树,柴米油盐无处取,只靠母鸡下蛋去换取。逢年过节,大人愁,小孩闹,不知何处去筹钱……”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御驾庄人也没有失去斗志。他们寻思路、找出路,闯出了一条生路。其中,三个生产队以红薯种植为依托,办起集体粉条作坊,利用农闲时节加工粉条,集体收入逐步提升。

  1962年,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御驾庄人又根据实际情况,一手抓农业,让“红薯下蛋”,提高红薯产量;一手抓工业,大胆创新,自建砖瓦窑,创办纺纱厂,集体经济红红火火。

  “到了1970年,御驾庄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已经是全县少有。”居民杨型斌说。

  有了钱,啥事都好办。杨型斌回忆,当时光是农业机械设备,御驾庄就购置了数台,包括小拖拉机、履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同时,御驾庄还大兴水利建设,挖排涝沟、建抗旱渠、修大寨田、打深水井,真正做到了旱涝保丰收。

  改革开放后,全国实行联产承包制,土地分包到户。在农业机械化的帮助下,御驾庄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御驾庄人彻底端稳了饭碗,实现了吃穿两不愁。

  革新求变逐浪行

  在改革春风中奋力拔节的,还有御驾庄的粉条产业。

  随着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在御驾庄,三四家搭伙开粉条作坊成为普遍现象。到了1982年,御驾庄的粉条作坊已有20余家。

  “御驾庄粉条软和润滑、筋道耐煮,在济源和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居民刘满仓讲,“每年春节前,商贩们排着队来收购粉条。那个场面,好热闹!”

  刘满仓是当年御驾庄较早参与粉条生产的居民。他介绍,粉条加工需经过数道工序,包括洗红薯、下粉条、晒粉条等。最早的时候,每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没有一把力气,真扛不下来!”

  与刘满仓搭伙的,属刘发阳最能干。但再多的气力也有使完的时候。“尤其是年底一算账,十来个人白天黑夜干,一个多月才打30万斤红薯,心里就发苦!”刘发阳说。

  前方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几家粉条作坊的主要负责人商量后,决定走出去开开眼界。“一看人家的粉条作坊,我们就茅塞顿开。人家有机器,干啥都不费力气!”刘发阳感叹。

  从外地一回来,刘发阳就跟几个能工巧匠凑在一起,铆着劲儿想做出一套制粉机器。

  焊钢筋,定铁皮,打铳眼……经过摸索尝试,制作粉条的机器还真让他们做出来了。后来,他们又多次改进机器,大大提高了制作粉条的效率。

  “机器改进以后可了不得。60万斤的红薯,不到15天就打完了。”刘发阳说。

  因“闯”而生,因“创”而兴。

  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御驾庄人带来了持续回报。据有关资料显示,年景好的时候,御驾庄粉条作坊年加工红薯1000万斤上下,成品粉条10万斤以上,部分粉条还远销韩国、东南亚。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个参与粉条生产的家庭一年“分红”可达3万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御驾庄转型发展,粉条作坊数量剧减,很多居民改做其他生意,仅有2到3家还在坚守。刘小波家就是其中之一。

  从父亲手中接过家业后,刘小波将厂房外迁,持续扩大规模、增加设备,如今一年产值将近80万元。他始终觉得,御驾庄粉条这个牌子是老一辈创出来的,不能丢,更不能搞砸了。

  “现在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怎样在机械化生产的时代,保持口感不变,实现质量提升。”刘小波说,“归根到底,质量才是王道。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御驾庄粉条才能把品牌延续下去!”

  乘势而上立潮头

  日月流转,历史风光气象万千。20世纪90年代,济源城市格局发生全新变化。

  沁园路南北贯通,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建成,市委、市政府地址南迁,世纪广场完成规划设计……短短几年,济源城市框架迅速拉开。

  与此同时,御驾庄也迎来了身份的蜕变。1993年,御驾庄归街道办事处管辖,更名为御驾庄居委会,御驾庄人由农民变为城市居民。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御驾庄人瞅准“风口”,抢抓时机,积极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成功引进丹尼斯超市,一改济源“无大型购物综合体、无夜经济”的“小气”面貌,极大地刺激了济源人的消费需求。

  2001年10月1日,沁园路上,丹尼斯开业,一炮而红。

  “店里店外,人山人海,太壮观了!”现任洛阳丹尼斯北大街店生鲜处处长的杨建平是御驾庄人,也是当年济源丹尼斯沁园店新招聘的理货员。他回忆,开业当天,店内货品琳琅满目,顾客摩肩接踵;店外挂满红气球、大飘带,“投资沁园,商机无限”等宣传标语尤为醒目。

  一石激起千层浪。丹尼斯所带来的人气犹如一个强力磁场,吸引诸多商业机构纷纷落户御驾庄居委会。

  御驾庄人以超前的商业眼光乘势而为,引进凯旋城项目,建起御驾庄写字楼,办起万豪洗浴温泉中心,财气福气滚滚而来。

  思想一变天地宽。

  2007年、2011年,同心街和御驾街相继打通、拓宽,御驾庄人敞开心扉拥抱外界。一时间,沁园路上新的发展气象如潮水般涌入御驾庄,门面房经济、夜经济蓬勃兴起。一个代表着时尚、潮流的新商圈诞生了。

  刘小雷是当年挖到“第一桶金”的幸运者。同心街打通后,他将自家门面房改为“一家红”住宿酒店,生意火爆。以他为榜样,越来越多的御驾庄人走上经商路,开超市、做餐饮、卖服饰……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宽,步子越迈越大。

  乃仓阁是最早入驻御驾街的商家之一。总经理卫乃仓虽不是御驾庄人,但他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这些年,御驾庄的变化一年一个样。但是御驾庄开放、包容的营商氛围一直没变,我们感觉很亲切。”

  越开放,越发展。

  2015年,御驾庄居委会重点打造的商业街惊艳亮相,数百个摊位整齐划一,规范经营,生意红火。

  商业街与同心街、御驾街南北相接,小吃经济与门面房经济交相呼应,带动近1000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御驾庄集体经济连年翻升。2020年,御驾庄居委会的集体收入高达600万元。

  夏风掠过,晚上7点左右,商业街上,李明经营的老北京爆肚摊位迎来客流高峰。打眼一看,背心裤衩人字拖,西装革履公文包,丝袜红唇高跟鞋,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在光影中大快朵颐,畅怀大笑。

  徜徉街头,御驾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军笑意盈盈。眼前,夜的美,夜的闹,夜的灵动,无不让他感到惬意。

  “御驾庄人骨子里有一种冒险精神。这里今天的活力,皆源自于前人的拼搏。”杨军说,未来,御驾庄人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长远的眼光谋划事业发展,朝着美丽御驾庄、幸福御驾庄、和谐御驾庄、富裕御驾庄的目标继续努力奋进。(记者 赵珊珊)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