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特殊的“党课”:听老英雄讲述革命故事
关注济源网微信
“过去,旧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存环境很恶劣。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要感谢党的领导,感谢祖国呀。”面对来访的年轻人,94岁的老党员王贵三语重心长。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5月8日下午,沁园街道沁园社区王贵三老人家中,洋溢着学习的热情。这位有着72年党龄的“老革命”用亲身经历为社区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临汾战役难打呀,敌人的城墙厚度有20米,敌机天天在头顶轰炸,咱们的战士就挖好地道,然后进入地道接近城墙,再用炸药炸毁地道,使城墙倒塌……”伴随着老人沧桑的声音,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打开,听者深受震撼。
王贵三老人出生在济源史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拾粪、务农,受尽苦难。1947年9月,为了乡亲不再受苦,他自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跟随大军解放华北,挺进西北,进军西南,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得了数枚荣誉勋章。
讲到激动处,老人用长满老茧的大手一次又一次抚摸着胸前的军功章,记忆再次被拉回当年的战役。
“一次,我随首长去视察阵地,子弹‘咻’一声从耳边擦过,我扭头一看,背后的土墙被打出个眼儿,子弹刚好卡在里头。还有三次,炮弹就落在我们身边,万幸的是没有爆炸……”他不止一次地自言自语:“我命大呀,活了下来,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现在很知足了……”
几声叹息,数度沉默,引人沉思。
短暂停歇后,青年党员陈建华指着墙上的一张黑白合影照问道:“爷爷,这张照片挺特别,哪个是您啊?”老人颤颤巍巍站起身,伸手一指:“最后一排,就在那个房子的旁边。”
虽然年事已高,但讲起自己的经历,王贵三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记忆犹新。他回忆,1960年,他作为全师唯一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教育学习,受到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有幸与领导人合影。
十七年戎马倥偬,军功无数,荣誉披身,但王贵三把这些深藏心底,从不示人。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王贵三作为全国军队选调的两千名优秀干部之一,义无反顾奔赴贵州支援建设,一干就是13年。1977年,回到济源后,他依然以一名老党员的赤胆忠心和过硬本领,扎根基层、忠诚尽责、默默做事,充分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舍得吃苦、乐于奉献的本色。王贵三老人育有两儿一女,家风淳朴,一家五口,四人是党员,两个儿子也在他的影响下参军入伍为国效力。
“那个年代,保家卫国,甘心为党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作为一个党员的标准。”谈及对党员的理解,老人语言朴素,神情庄重。
听完老人的革命故事,其儿子王行国接过父亲的话题,对青年党员一再叮嘱:“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苦日子,身处和平年代,很容易懒惰,甚至功利化。我们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拥护党的纲领,在工作中踏实尽责,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
字字教诲,振聋发聩。
入党积极分子高林林说,这是一堂触及灵魂的“党课”,自己很感动,也很受教育。今后,他会继续加强学习,掌握真本领,为群众办实事,从思想上、行动上不断向党组织靠拢。
青年党员程志鹏感慨道:“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革命,建国初期不遗余力搞建设,回到家乡仍然积极发挥余热……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到这些老党员们活跃的身影。这些老前辈的故事对于我们青年党员来说就是标杆,我们理应以此为榜样,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记者 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