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2021-05-12 09:2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初夏时节,漫步黄河岸边,放眼望去,两岸风光秀丽,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黄河水清澈碧透,令人心旷神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全域都在黄河流域,属于沿黄生态保育带和太行山生态屏障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近年,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多次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谋划部署,以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城市提质、文化传承为突破口,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各项工作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坚持生态优先 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习近平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济源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站在全国、全流域的高度谋划定位,把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优先、综合治理,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在坡头镇连地村,昔日的采石场、堆料场、养殖场和鱼塘,如今已变成郁郁葱葱、植被茂密、飞鸟翔集、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全面推进黄河、蟒河、盘溪河等湿地生态恢复项目,持续加强湿地保护,济源湿地总面积达15.54万亩,已纳入保护湿地面积10.4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67%。

  围绕黄河生态保护,结合济源实际列出“负面清单”,累计投入18.3亿元推进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和小浪底北岸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倾力保护好黄河及支流的水生态、水环境。

  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持续开展中心城区四项生态补水工程、黄河支流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消除、饮用水水源保护、河流清洁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等专项行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5个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全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5.28%,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济源是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南起点。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于2019年10月27日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

  狠抓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1%,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

  坚持产业转型 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习近平强调,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济源抓住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结合实际打好“四张牌”,积极探索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坚持产业转型,构建济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作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基地,济源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中高端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依托济源钢铁、中原特钢的先进钢铁材料,加快建设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打造智能装备制造及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加快实现全产业链条发展。目前,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正在实施19个项目。

  基于济源基础产业优势,高标准谋划建设了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白银城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吸引20余家知名首饰加工企业入驻,让原来“论吨卖”的银锭,经过加工成为各种精美的银饰品,现在开始“论克售”,以“济源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制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

  济源还借助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建设纳米材料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等项目,积极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做精做优现代农业。济源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2%,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城镇化率达64.6%,成为全省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小浪底北岸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提升全域旅游发展的质量效益,那些年·小镇、小十方、小有洞天山居等精品民宿成为旅游消费的亮点。

  坚持城市提质,发挥济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合效应。按照“创建引领、河湖连通、提升路网、拓展济东”的思路,谋划实施了一批市政设施、信息网络、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抓住小浪底北岸灌区通水的机遇,带动济东区域开发,重点实施文化小镇、城市综合体、清源古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项目;牡丹园、古轵公园、蟒河公园、植物园开园迎宾,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着力改善沿黄区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1991年以来累计搬迁移民46个村、7239户、41065人,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医疗保障等城乡全覆盖。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人均指标、高质量发展考核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今年第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9.5%、居全省第一;进出口总值完成61.06亿元,同比增长214.2%,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总值居全省第二位。

  传承黄河文化 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

  习近平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济源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大禹治黄治济、愚公移山等传说都发源于黄河流域济源境内。秦时,沁河修建了与都江堰齐名的古枋口水利工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了可与红旗渠媲美的引沁济蟒渠。

  济源是革命老区,陈谢兵团、皮徐支队曾在济源强渡黄河,境内还有晋豫边革命根据地、杜八联、留庄民兵营等红色文化资源。

  坚持文化传承,凝聚济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近年,济源深入挖掘愚公移山、黄河文化、道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山一水一精神”品牌,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

  以王屋、济水为根,加强对王屋山道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提速创建王屋山国家5A级景区,加强对济水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和弘扬,积极将济水之源打造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河济文明展示园。

  以愚公移山精神为魂,扎实做好愚公移山神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中体现济源元素、唱响济源声音。

  济源还建设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黄河船工号子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惟有牢记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记者 王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