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印象济渎庙

2021-05-07 11:0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在太行山中迂回流淌的溪水,雀跃间消失于太行山的峡谷之内。它由此在地下潜伏流动40多里后,以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举动又钻出地面,而后汇成河流蜿蜒东去。一路之上,它又故技重演,时而隐没在地下,时而又欢歌于地面,汇黄河、观淮河、一路向东而秋毫无犯,似君子出行,风雅倜傥。它“三起三伏”的行踪被道家称颂和追随。它串起了济源、济宁、济南等一系列城市文化后迈入渤海,畅游于五洲,似汉民族心胸的博大和宽广、隐忍与豪爽,因而这条河被中华历史上的帝王加封,而后又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最后成了河中君子的象征而记载于中华历史。

  河依水为名、城依水而立、水依河而兴、人依河而贵。这条河就是济水。这个城就是济源。

  我知道这个水系还是从知道济渎庙开始。

  济渎庙又称济渎北海庙,是中国历史上祭祀水神现存的最大庙宇,是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实物。不仅如此,观看济渎庙中的建筑特色,就能印证北宋时期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建筑法律:《营造法式》。

  汉民族的中原政权大多建立在黄河流域。从夏商周到北宋,金碧辉煌的宫殿,重檐斗拱,中华最为壮美的建筑多诞生在黄河流域,但这里又很容易遭到争夺政权的军队的蹂躏。更何况,古代建筑大多是木制,经不起大火的摧残。人祸天灾,注定了中原地区能够被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少之又少。所以,当我知道济源有个济渎庙,而且还保留着部分宋代建筑的时候,心情异常激动。

  去趟济源,看看济渎庙的想法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直到“疫情”稍松的时候,我借着一个出差的机会,便简单收拾一下行囊,开车向着距郑州一百多公里的济源飞奔而去。

  济渎庙在济源市区的西北角,太行山脚下。我按照导航到达这里的时候,着实被拥挤的路面和路两边停满汽车的景观吓了一跳。

  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奉旨建立济渎庙,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是济渎庙最为辉煌的时期。隋朝统治者吸取前朝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各种政治纲领,完善祭祀制度,兴修水利。济渎庙也在“14岁生日”这天,有了祭祀济水的最为规范的程序。而由国家拨款,设立济源县并开始加固济源城池的工作,更是将济源县和济渎庙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历史地位。

  我站在济渎庙前,向济渎庙身后的大山瞭望。

  济渎庙北依太行山、南临泷河,西部王屋山的天坛峰与北边的太行山形成环臂,对济渎庙形成了一个负阴抱阳的环绕之态。由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重修的济渎庙山门,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木牌楼建筑。它由主楼和旁边的两侧掖门合组而成。主楼洞门由三间四柱单檐悬山式建筑组成,两侧掖门由硬山式建筑组成,檐下九踩重翘重昂的斗拱与屋顶绿色的琉璃瓦行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建筑格局,向一切来人昭示着济水神在中国水系中至尊无上的地位。

  进了山门,中轴线伸向远方,而中轴线上的清远门、渊德门、渊德大殿遗址、寝宫、临渊门、龙庭与临渊阁等,又都构成了济渎庙建筑主体的主题建筑风格。

  中轴线两端分别排列着太清殿、玉皇殿、长生阁、御香殿、接官楼、广生殿等附属建筑。它们与中轴线上的祭祀主体建筑一起,成就了济渎庙庄严肃穆的“金龟探海”建筑寓意,用一个“甲”字的院落布局,再现了曾经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大礼与严格的祭祀制度。

  这种制度与格局,再一次在选址和美学上彰显了对水神的无上尊崇。身处其中,仰望千年松柏,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位于中轴线上的寝宫,是济渎庙古代建筑群落中最为古老的木构架建筑。它重建于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是道家“前朝后寝”制度的明证。

  寝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正脊用四爪金龙装饰,屋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硕大的斗拱衬托,再现了宋代木结构建筑中的级别和等级,使居住在寝宫里面的水神及其夫人更加威严而备受尊崇。遗憾的是,我跟同来的朋友们到达济渎庙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再加上当时限流,终不得入内观瞻。我望着寝宫大门上的长锁,思绪绵绵。

  寝宫之后,过了临渊阁就是北海祠。北海祠内的龙庭,则是北海祠内最为核心的建筑,也是历代官员来此投祭品的场所。这是一座融合了元代和明代风格的建筑,除了屋顶的绿色琉璃瓦之外,正脊上的饰纹和吻兽,带有明显的明清艺术风格。而最使我惊奇的则是这对雕刻细腻、表情生动的男女童石像,他(她)们在龙庭的望柱上拱手相对,微笑而立。他们在意会着什么呢?

  中轴线穿过水池后,落在了最后一座建筑——灵渊阁上。灵渊阁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式建筑,透着浓浓的佛教意味。有朋友说,看,横在灵渊阁前方的那个石栏,才是整个济渎庙最值钱的宝物,它就是宋代的石砌勾栏。

  我听说宋代的石砌勾栏,但还是第一次看到。正想扭身绕过水池前去细看,却被旁边景区的管理人员拦住,只好扭头回来,用手机镜头隔着水池拉近对面的石栏拍照。图像虽是虚了点,但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石砌勾栏的轮廓。

  天色将晚,我们在匆匆忙忙中来到北海。据朋友介绍,因北海距京遥远,所以连同北海神的祭祀也一同放在了济渎庙内,同时封北海神为广泽王,其祭祀的规模和形制,大约于中岳、南岳、东岳相当。

  这是济水之源。我仔细地观看着池内泛起的细小涟漪、看着它们顺着池子缓缓向东流。

  济水水势极小,但生命不止,正如济渎庙本身一样。虽时过境迁,但曾经的文化与荣耀、奢华与格局,永远伴随着这座济渎水神之庙。(胡庚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