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唱出春天好声音 凝聚发展新动能 全国两会期间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济源

2021-03-16 09:3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唱出春天好声音,凝聚发展新动能。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和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其“两微一端”,采取多种形式,聚焦济源“加快建设又富又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绚丽篇章”的生动实践和累累硕果。

  全国人大代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和全国人大代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石迎军在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大力宣传推介济源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营商环境、民生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做法,当好愚公家乡的“代言人”,讲好济源故事,传递济源声音,展示济源形象。

  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济源人民迎难为上、奋勇争先,探索出多项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有效模式,为群众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2020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203元,脱贫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最高的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09.36万元。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史秉锐说:“做好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将各产业链环节与农业农村有机结合。”

  3月7日,史秉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畅谈绿色发展:“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低碳城市,济源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济源通过做好节能减排降碳的减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加法,走出了一条低碳、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光明日报以《为黄河生态屏障添绿添彩》为题,刊发了对史秉锐的专访。史秉锐着重讲述了济源通过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荒山造林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措施,筑牢黄河生态屏障。史秉锐表示,作为一个全域都在黄河流域的城市,济源将扛稳扛牢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遗余力为黄河生态屏障添绿添彩。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史秉锐在接受河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济源连续多年将70%以上财政收入投入民生领域,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低保并轨、城区公交全免费、公办普通高中免学费等。在刚刚结束的济源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由人大代表票决出了2021年济源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件件都是群众非常关心的大事要事。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已经在济源市、镇(街道)两级全覆盖,党委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

  石迎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济源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算好生态账,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打造森林旅游品牌,让绿水青山更好造福人民群众。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是全国唯一一条直通首都北京的森林步道,也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2020年10月,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在南起点济源成功举办,实现了文旅体产业的跨界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突出抓好产业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千方百计使农民多增收、有奔头。”石迎军在接受河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济源大力发展蔬菜制种、优质烟草、富硒林果、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同时围绕这些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民增收效益明显。2020年,济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9.5元,居全省第二位。

  全国“两会”期间,石迎军还接受了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云访谈”,以《全面建设又富又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绚丽篇章》为题,畅谈济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下步发展思路。

  此外,新华社、河南日报和医疗卫生报等,也对济源产业发展、洛济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等进行了报道。(记者 王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