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两会”聚焦】增进民生福祉 厚植幸福根基——代表委员热议民生话题

2021-02-28 10:27:56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市人大代表屈晓楠:

  抢抓机遇 担当作为 让城市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政府工作报告把握了最新要求、体现了务实导向、贯穿了为民理念、展现了政治担当,我听后备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今后做好工作的信心。”2月27日,市人大代表屈晓楠说。

  屈晓楠认为,过去的一年,济源的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城乡功能品质有了巨大提升,尤其新建的蟒河公园、古轵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好的休闲去处。济源交通畅通、绿色宜居,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屈晓楠说,下一步,他们将紧紧环绕政府工作报告决策部署,抢抓机遇,依托济东新区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组织专班跟踪服务,推动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

  方向更明确,干劲更充足。屈晓楠表示:“我们将围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同相关部门对接,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建立户厕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等管护机制,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早日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市政协委员齐波:

  统筹利用空闲地 解决城市停车难

  “统筹利用空闲土地、边角空地,建设临时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缓解部分区域停车难问题。”2月27日,市政协委员齐波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的表述,深入人心,值得点赞。

  齐波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里的代步工具。城市可用来建设停车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随之而来的停车难问题,困扰着广大群众。对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设置了停车位,不仅影响了城市交通、市容市貌,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工作报告针对这些问题给予的积极回应,得民心、顺民意。

  针对具体落实情况,齐波建议,要科学设置立体停车场,有条件的地方可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机械立体停车库来提供更多的停车位。通过商业运作和市场化手段,解决修建经费,大力建设多层停车场。要科学规划设计停车位,充分利用空地,既保障有停车位,又不减少绿地面积。比如,地面停车位可建成4个点位栽4棵树,地面铺镂空地砖,采取周边种植小草的模式,打造绿色环保生态停车位。要在现有停车位的基础上,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停车位。要提高人员密集区域一些企事业单位停车位的使用效率,可实行错峰停车。比如,单位职工下班以后,附近居民的车辆可暂时停在单位停车位上,职工上班之前离开即可。

  市人大代表李建波:

  强服务促就业 着力兜牢民生底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继续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600人。这对扩大就业来说,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重要举措,对济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将起到推动作用。”2月27日,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市人大代表李建波既精神振奋又深感责任重大。

  李建波表示,近年来,济源在提供就业岗位、创新就业形式、解决就业困难方面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今年‘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安排部署,开拓进取、狠抓落实,推动人社事业取得新成效。”

  “我们一定深刻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将报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以‘放管服改革’‘互联网+人社’为抓手,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提升人社服务效率,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效的人社服务;继续创新工作方法,拉高工作标杆,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李建波说。

  市政协委员卫静: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扩建玉川路、天坛路小学,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宿舍500余套,启动农村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2月27日,市政协委员卫静把政府工作报告中每处提及教育的内容都作了标注。她说,报告中着重提到了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充满信心。

  卫静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济源城市人口激增、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市区中小学入学难、大班额问题持续存在。报告中提到,今年把玉川路小学、天坛路小学的扩建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进行解决。这对济源教育而言,是一件大事、好事、喜事,她很期待。

  卫静建议,济源要加快现有重点中小学扩容、改建,在短期内有效增加学位数量,保障学生顺利入学;要尽快根据城市规划、教育人口增长情况,合理启动新学校的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适当留有发展余地,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要通过合作办校、名校带弱校等模式,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解决择校问题,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文/记者 张佩佩 杜婷婷 图/记者 李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