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田野走出的“农民科学家”——记全国劳动模范、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

2020-12-22 11:06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全国劳动模范、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

侯三元在白菜制种田查看花期情况 照片由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从一名农业工作者到全国劳模的距离到底有多长?侯三元用几乎大半生的时间丈量了这个过程。

  11月24日,对于侯三元来说是个铭心刻骨的日子。作为一名一线劳模代表,他有幸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慨处,侯三元用一个“干”字总结自己40多年的人生历程。

  “现场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的‘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这句话无时无刻不在激励我砥砺前行。”侯三元给记者分享他的激动与感动。

  从北京载誉归来的侯三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全体员工大会。在会上,他将劳模奖章在所有人手中依次传递,让每个员工真切地触摸、感受这份沉甸甸的力量,分享这份荣誉。他说:“这个奖章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是农民,也是科学家

  侯三元是农民心里的“科学家”,更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他的这条人生路是从种子开始的。从最初在农业科研组做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种子繁育工作,再到成立绿茵种苗有限公司,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种子行业。

  农民出身的侯三元,微信昵称就是“老农民”。任何时候,他都是一套休闲服、一双运动鞋。一年至少有300天,他都泡在田间地头。

  致力于做好每一粒种子,这是公司成立之初,侯三元对自己和员工的要求。

  为此,侯三元带领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积极加强种子繁育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先后组织完成了多项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了从亲本提纯、种子扩繁、田间去杂、去雄授粉、收打晾晒、精选加工到收贮保管等种子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操作体系,将每一项都做到极致。

  “公司有300亩试验田,每年围绕如何提高种子产量、保证种子质量、预防病虫害等要进行50多项技术研究。”侯三元说。

  在科研力量的加持下,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的种子产品饱满度高、纯度高、发芽率高,受到国际高端种子市场的关注。目前,他们已与美国、瑞士、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日本等国家的种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持续健康增收,侯三元无偿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贡献给种子协会,成立了“河南省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王屋山国家级星创天地”,组建“济源市蔬菜制种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形成以国内外科研单位、种业集团为依托,以企业驻基地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为骨干,以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为支撑的农业科技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应用通道,基本实现了包村技术人员与种植农户之间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即时互通全覆盖。

  今年以来,侯三元带领84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856次,参训农民12000人次,基地驻村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针对1万余户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和集中培训3.2万人次。

  同时,侯三元还把制种的主要技术编成顺口溜教给农民:“蔬菜制种要高产,培育壮苗是关键。壮苗标准是什么?叶黑叶厚叶柄短。”开花时节,他会特别注意检查授粉质量:“花期蜂群要搞好,每亩两箱不能少,昆虫授粉作用大,荚长粒多产量高。”种子要收获了,他叮嘱农民:“成熟收获很关键,防止泥土混其间,枝条采后莫堆放,快收快打防霉变。”如今,这些顺口溜已传遍田间地头,被蔬菜制种户广泛应用,初步实现了1.5万余名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嬗变。

  今年,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产蔬菜种子1300吨,销售规模9000余万元,产品远销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王屋山”已成为世界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的生产核心区和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

  心里装着农民,也被农民装在心里

  “有好种子,就有高产量,农民就有高收入。”这是侯三元心里最朴素的念头。

  蔬菜制种产业收益大,农民制种积极性较高。蔬菜制种每亩单季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最高可达1.8万元,是种植粮食作物的4至20倍。

  产业扶贫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目前,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的种子基地辐射济源8个镇90多个基地,带动制种户4130户,年均增加农民收入超过7000余万元。

  大峪镇寺郎腰村村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李长青今年不再为日常用度发愁。去年,他种了3亩甘蓝种制种,总收益2万元左右,平均1亩地收入接近7000元。再加上2亩萝卜种制种和1亩洋葱种制种,全年总收入超过3万元,彻底脱贫摘帽。他与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种子委托生产合同后,按照订单生产,产品由公司统一回收。这种经营模式,让公司成了农民的“大管家”,完全解除了农民“种出来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李长青的种植积极性。

  与李长青一样在绿茵种苗种子基地从事制种的农户有4130户。凡是发展蔬菜制种的贫困户都脱了贫,且所有生产基地中,没有一个提出来不继续为公司生产种子的。这是侯三元最骄傲的一件事。

  “把利润让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是侯三元多次对记者说的话。在他看来,只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才会完全按照技术规范生产,从而保证产量、质量,进而扩大产品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在农村推广蔬菜制种并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在贫困村里更难。在大峪镇东沟村推广蔬菜制种时,一开始,村干部不相信,农户怕担风险。但侯三元相信自己,愿担风险。他找到农户,给出了一亩地2000元的保证金,并承诺收入若达不到2000元由他补上。他对东沟村的党支部书记说:“你让农民跟我干,我让村里‘三多三少’变成‘三少三多’!现在村里土房多,砖房少;粮食作物多,经济作物少;没钱人多,有钱人少。跟我干5年,村里一定会土房少,砖房多;粮食作物少,经济作物多;没钱人少,有钱人多!”他被侯三元说动了,带头干起来,农民纷纷加入。

  第二年,东沟村的种植规模一下子从30亩发展到200多亩。随着面积的年年扩大,村里的“三多三少”终于变成“三少三多”。

  65岁本该是退休享清福的年纪。侯三元不是没有这个福分,却没有享清福,因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让他牵肠挂肚。多年来,侯三元将所有的基地都跑遍了,有的村一年要跑好几趟。不光是他,公司除了6名后勤人员,80多名技术员常年吃住在基地,干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他们白天跟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走村串户搞“家访”。

  在无数个吃饱了肚子、鼓了钱袋子的农民心中,侯三元就像一粒顽强的种子,蕴藏巨大的能量。乘着脱贫攻坚的劲风,他在王屋深山生根发芽,落地开花。由于全力帮扶农民脱贫,2019年,侯三元被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扶贫办授予“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十大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六旬老翁壮志酬

  “产业发展到哪儿,就要让老百姓富到哪儿。”他说。荣誉并没有阻挡侯三元前进的脚步,他将目光停在了更远的地方——要不断壮大制种产业,让群众更富裕,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侯三元提出了“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

  虽然绿茵种苗种子基地已覆盖了济源多个村庄,但侯三元认为,济源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山区的土地利用尚未饱和。

  数据显示,济源山区内约有10万亩土地适合蔬菜制种,但目前已利用的土地只有3.6万亩,还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或水利条件不便,或由于同作物不同品种间需要隔离区而没有被充分利用。侯三元觉得,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不同品种间种植不同作物进行隔离等方式充分利用土地。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山区人口的减少,蔬菜制种发展受到了影响。此外,目前小户种植面积一般为3至5亩,也难以适应产业的发展。

  在侯三元看来,家庭农场集约式发展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建设集科技研发、良种繁育、生产加工、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100个示范家庭农场,推行‘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实现“小户变大户、大户成农场”的目标。

  单个农户种植面积的增加,会面临山区小型机械化程度不足问题。原先单个农户可种植3至5亩,集约化生产后,单个农户的种植面积可能为数十亩甚至上百亩,单靠人工劳作难以完成。对此,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加大经费投入,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了适合山区蔬菜制种的新型机械,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提升了产业效益。他们通过农艺、植保、机械、服务全面配套,实现了两头工厂化、中间机械化的新制种模式,解决了蔬菜制种劳动强度大、劳动成本高的难题,提高了产业效率,增加了制种效益。

  “山区乡村振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没有产业留不住人,没有人,产业也发展不起来。只有将小户种植发展为家庭农场,农户收入才能大幅提升,人能留下,产业才会兴起。”侯三元说。

  “习近平总书记讲,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我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继续发扬下去,更加苦干实干,让我们当地的农民一天比一天幸福。”领完奖那天晚上,侯三元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普通种田一老翁,六十有五获殊荣,全国劳模桂冠戴,党的关怀记心中。牢记宗旨为人民,继续前进劲不松,小车不倒只管推,乡村振兴立新功!”(记者 杜婷婷 通讯员 卢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