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厚待青山得“金山”,引领济源美丽崛起 生态文明建设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2020-12-15 11:3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示范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凝心聚力、务实进取,坚决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了济源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绿色发展才是正途。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济源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并重,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不仅让“济源蓝”迎风飘扬,也让绿色成为济源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扬优成势 价值转化不断提质

  7月10日,豫光金铅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熔炼系统竣工试产。该项目可处理铅蓄电池、含铅危废、复杂铅精矿等多种物料,实现铅资源的循环利用,达产后,将在智能、绿色、技术改造方面表现更优,可节能30%、减排50%,使劳动效率提高50%。

  这是济源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近年,济源全力以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化方向,加快工业“三大改造”——金马能源、济源钢铁建成能源管理中心,金利金铅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中联水泥实现超低排放……企业纷纷行动,将环保压力变为发展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含绿量”。

  以国家级低碳城市建设为统领,济源积极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等工作。豫光集团、华能沁北被纳入国家信息中心节能低碳案例予以推广。济源被工信部评为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集中供热、燃气普及率居省内前列;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实施率均达100%;成功创建国家、省、市级节约型公共机构超30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区公交免费乘坐,被交通运输部评定为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市;实施农业农村节能降碳计划,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积极探索市场化交易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工作。

  此外,济源还强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气候资源持续优化、水资源稳步改善、土地资源质量提升、森林生态资源保护有力、主要作物种植和饲草饲料资源基本匹配、畜牧业粪污利用水平较高、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的良好格局。目前,济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8%,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

  固本培元 生态优势不断提升

  早晨起床,从窗口望去,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景色非常漂亮。“清早起来打开窗,天气美美哒。”早上8点,刚起床的李琪琪看到这样的天气,忍不住唱了起来。

  这两年,很多市民感受到,空气比以前好多了,优良天气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稀罕了。每逢“水晶蓝”天气,朋友圈晒“蓝”蔚然成风。这得益于济源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示范区上下持之以恒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群策群力护绿添绿,推动绿色生态持续好转。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位于太行南麓、黄河北岸,在森林河南总体规划中,被列为“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沿黄生态保育带”,生态区位非常重要。近年,济源把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对整个市域1931平方公里的国土绿化工作进行系统规划、统筹谋划。

  为啃下困难地造林这块“硬骨头”,济源反复试验探索、攻坚技术难题,探索出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的“五步造林法”,将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95%,创造了“河南省太行山困难地造林省级地方标准”。

  2016年以来,济源完成各类造林和森林抚育超37万亩,义务植树超600万株;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乡村11个,济源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揭牌,成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2019年,济源还大力开展生态系统建设和修复工作,规划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沿黄生态涵养带项目,进一步解决沿黄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并完成了黄河湿地生态恢复项目一期建设。

  2019年10月,济源研究通过了《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对国土绿化、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质量提高、森林及湿地资源保护、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新一轮高质量推进,塑造“愚公故里,绿满王屋;济水之源,水映玉川”的森林济源城市形象。

  旧貌新颜 生态建设不断提速

  迎着朝阳,从白墙黛瓦的联排楼房走过,穿过幽静典雅的东沟,沿着青萝河河道漫步,一边欣赏风景,一边享受休闲时光。这样的惬意生活在农村已经成为现实。每天傍晚,大峪镇乱石村村民李世保都会带着孙子沿着村道悠闲地散步。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民生福祉,事关长远发展。济源以正式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工业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面源污染强化治理。2016年、2017年,济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额完成了原国家“大气十条”终考目标任务,SO2、NO2减排均超额完成原“十三五”进度目标。在处于重污染天气管控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2018年、2019年,济源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处于全省较好水平,特别是2019年7月、8月,PM2.5、PM10、SO2、NO2、CO五项指标均达国家二级标准,为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全面落实“河长制”,突出“截污治污、引水调蓄、保用并举”,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黄河、蟒河、沁河、济河、小浪底水库南山5个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均达到省定考核指标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完成土地流转近2.5万亩,持续推进500亩土壤污染农田修复工程,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济源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目标考核,被确定为全省开展用能权确权工作试点市;扎实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十三五”期间已退出煤炭行业落后产能246万吨;积极推进“双替代”工作,冬季清洁取暖“双替代”用户达36457户;完成沁北电厂集中供热机组改造,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得到国务院考核组高度认可。

  围绕“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目标,济源变“被迫转”为“主动转”,持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实现天蓝水绿,为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提供生态保障。(记者 王兴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