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奏响时代强音 彰显济源力量——济源示范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11-27 09:2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发出号召。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中,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一项又一项胜利。

  传承精神 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城乡建设不断创新,向更高标准推进的同时,济源把传承与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经过数十年的传承和培育,愚公移山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济源人民的心中,融入济源人民的血脉,成为济源人民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济源人民干事创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自2017年起,市政府将每年的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并连续4年举办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系列活动。

  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当年建设时期83%的工程量在济源,土石开挖量巨大,建造过程充满挑战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当代的愚公移山工程。

  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是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全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也是全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学院秉承“传承愚公移山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办学宗旨,高标准改造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新校区,深度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先后培训驻村第一书记422人,基层“两委”班子成员1239人,不断增强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解和把握,将决战决胜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

  济源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群众增收,建立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构建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愚公有理想,有情怀,有恒志,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善作善成。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硬仗就必须有硬作风。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脱贫攻坚全面战役中,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敢于担责担难担险,要学愚公担担子,莫学智叟撂挑子,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掷地有声。

  初心为民 凝心聚力

  “党暖民心铺富路,政施惠策布春风。”这是2020年春节下冶镇吴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赵革命家贴的春联。靠养牛产业于2018年实现稳定脱贫,彻底摘掉“穷帽”的赵革命,如今养牛场资产过百万,年收入近20万元。“这完全是因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赵革命激动地说。在发展养牛产业过程中,他依托金融扶贫政策,争取到劳动创业无息贷款、小额贴息信贷共计46万元。

  “我要入党,我要入党。”脱贫致富后的赵革命有了新的愿望。2018年,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7月1日,他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多年来,示范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党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工作。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驻承留镇山坪村第一书记张骞从带强队伍入手,着力提升村“两委”治理能力,夯实基层组织堡垒,强党建、建机制、抓产业,彻底改变了山坪村贫困落后面貌。

  张骞帮助山坪村“两委”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坐班服务制度”等工作制度,规范各项程序,打造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支部和村委会。他充分利用每周一的“两委”干部集中办公日,积极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三会一课”为主阵地,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党员活动日为载体,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为平台,大力加强党员日常管理。

  张骞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多次入户调查,逐步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并及时跟进。

  “现在,我家人均收入近3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11月12日,山坪村村民王福生说。依托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政策,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福生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如今,他在万洋集团上班,妻子李小棉在饭店打工,大儿子王文强大学毕业后到东莞工作,家里还养了5头肉牛和20余箱土蜂。2018年,经过民主评议、村镇公示,王福生家被确定为稳定脱贫户。

  咬定目标 尽锐出战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非常重要,健全和完善相关信息资料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基础。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示范区扶贫办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查看户口簿、核实土地亩数、计算粮食收益、调查务工收入、测算生产性支出、观察户容户貌,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和退出标准,把济源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摸准吃透。经精准识别,济源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户7084人。

  有了目标,便有了方向。济源全方位建立了示范区、镇、村、行业、驻村帮扶、督查巡查“六位一体”责任机制,明确脱贫攻坚工作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负总责,其他示范区领导各有分工,确保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任务,示范区上下形成了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推行“5+14”工作机制,组建了督导巡查组、组织保障组、社会扶贫组等5个脱贫攻坚组和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生态扶贫等14个脱贫攻坚专项推进组,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实行示范区领导驻镇督导机制,每个示范区领导分包一至两个贫困村,每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镇由两名示范区领导联系帮扶。示范区领导每月深入分包村调研一次,察民情解民忧,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均由区直单位派驻工作队驻村帮扶。驻村工作队坚持“五天四夜”工作制,脱贫攻坚期内不撤离。同时,开展“双联双助双促”行动,70家企业结对帮扶59个贫困村和56个有5户以上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通过村企结对,互助互联,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你闻闻这面香不香?”11月16日,在坡头镇石槽沟村石磨面粉加工车间,工人孔令德利用停磨间隙,示意记者上前闻闻刚磨出来的面粉。“这石磨是低温运转,转速较慢,磨出来的面粉营养没被破坏,还可以吃出麦香味呢。”孔令德说。

  近年来,石槽沟村大力发展绿色、富硒、优质农业产业,成立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工厂,注册“石庆”牌富硒农产品商标,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石槽沟村于201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82人,孔令德便是其中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已成为石磨面粉加工厂的聘用工人。“除了工资收入,针对我们这些贫困户,合作社每年还给我们分红。”孔令德开心地说。

  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工厂的建成,凝结着驻村第一书记陈建政的心血。自2014年10月驻村以来,陈建政发扬共产党员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精神,为石槽沟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呕心沥血,带头正己树形象,带头服务解民忧,带头发展领民富。2018年3月,陈建政被授予“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

  苦干实干 精准施策

  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示范区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努力搬掉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的“有形之山”,努力移走妨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无形之山”,坚持“志智双扶”,把救济扶贫和内生动力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贫困人口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着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

  在济源贫困村土特产品包装上,可以看到一个圆形的统一的标识。这是济源在河南省首家发布的精准扶贫LOGO标识,以愚公移山城标图案为元素。标识在土特产品包装上的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示范区把产业扶贫、合作社带贫和消费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蔬菜制种、花卉种植、林果种植、畜禽养殖、农旅融合等产业。

  2018年6月,示范区设立“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通过财政注入、企业捐助、消费扶贫公益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目前基金总额9420.8万元,主要用于“联镇带村”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巩固扶贫成果。

  “联镇带村”是济源探索出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示范区通过政策倾斜、项目倾斜、技术倾斜,充分发挥扶贫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项目的带动作用,引导镇、村发展扶贫产业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产业就业联动发展。截至目前,济源示范区“联镇带村”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资超亿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0余万元。产业项目收益通过市谋划、镇统筹、村收益、户分享,实现了产业项目市场化、利益联结制度化、资金使用规范化、脱贫成效长效化,推动了扶贫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也使贫困户找到了增收致富之路。

  求真务实 抓铁留痕

  “我家孩子每人每月有570元的补助。我现在的公益岗位工资是每月1617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生活算是无忧了。”11月21日,王屋镇风门腰村村民乔念忠开心地对记者说。

  乔念忠因病致贫,妻子残疾。他是济源纳入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控返贫风险,自2018年11月起,示范区按照“城乡一体、统一标准、精准识别、应保尽保”的原则,实行城乡低保并轨,将农村和城市低保每月标准统一提高到490元,2019年又提至520元,2020年再提至570元,人均月补助水平居全省前列。截至2020年10月底,示范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纳入低保620户1498人,共支付低保金430.6万元;纳入特困供养60户60人,共发放特困供养资金48.5万元,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两残补贴”56.68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足额保障、精准发放,走在河南省前列。

  同时,济源还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种植业保险(小麦、玉米)、养殖业保险(育肥猪、能繁母猪、肉牛、肉羊)、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等5项9个险种的“一揽子”保险,基本涵盖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揽子’保险,为贫困户在创业脱贫过程面临的各类风险提供了保障,为贫困户增设了一道防火墙。”示范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一揽子”保险实行以来,示范区财政已投入资金454.6万元,撬动了10余亿元的保险风险保障。截至目前,共计发生1300余起保险事故,累计理赔户数3516次,贫困人口获得保险赔付金额250余万元,有效减轻了贫困群众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为圆困难群众安居梦,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危房改造工作。通过修缮、新建两种补助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动态调整新增4类重点对象危房,完成改造486户。济源在千方百计保障群众住房安全的同时,注重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在土房土窑改造中作出特别规定——对申报省级传统村落及位于景区和景区周边的村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重点修缮保护,尽量保留古村落传统建筑、地理风貌,留住美丽乡愁。

  针对部分贫困户因外出务工难以照料老人,造成贫困老人收入没有保障、精神缺少慰藉、安全隐患增多的问题,示范区创新建立实施“增孝关爱”激励政策,走出一条“子女尽责、政府履责”的扶贫新路子。

  “增孝关爱”激励政策规定,子女单独或共同每月给每位老人寄存200元(含200元)以上的,政府每月为每位老人补贴100元;寄存金额低于200元的,按照50%给予补贴。2019年底,示范区在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列出专项资金持续推行“增孝关爱”扶贫政策,并将政策适用范围由原来的未脱贫户扩展为已脱贫享受政策户,实现了该政策的扩面和延续,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2017年8月实施“增孝关爱”扶贫政策至今,示范区共为19835人次发放增孝关爱补贴198.32万元。

  示范区高度重视社会扶贫在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充分释放社会扶贫动力。济源钢铁2018年一次捐资3000余万元;万洋集团先后投资1350余万元;扶贫志愿者李玉线坚持资助贫困学生;爱心人士王勇刚坚持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免费提供“爱心粥”等。

  脱贫攻坚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有愚公移山那种锲而不舍的毅力和韧劲。示范区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制度化建设,着力健全和完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当代愚公”,以挖山不止的拼劲挖掉“穷根”,以苦干实干的韧劲带动群众。

  2020年以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召开示范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全面提质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会议、济源示范区脱贫攻坚第九次推进会、济源示范区脱贫攻坚第十次推进会暨总攻动员会等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同时示范区党工委委员会、示范区管委会常务会、示范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定期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示范区管委会党组会、脱贫攻坚周调度每周研究脱贫攻坚存在问题;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示范区领导入村督导调研情况、工作组和专项推进组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周口市淮阳区是济源的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县(区)。结对帮扶以来,济源市财政列支3000余万元用于淮阳民生项目建设,建成了敬老院泰山楼、陈州高级中学运动场和基层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多次组织两地企业家对接交流,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实施支援,落地春新环境科技年产300万套空调、豫光1万吨废酸蓄电池回收转运、建业二期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大对淮阳人才支援力度,派驻援淮干部、医生、教师、科技专家等200余人次,开展各类培训30余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推进镇村结对,选取综合实力较强的镇村与淮阳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镇(乡)村进行结对,围绕基础建设、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多领域开展帮扶,同时,调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各界为淮阳捐赠物资累计1000余万元;开展消费扶贫,在济源各大商超、消费扶贫商城开设淮阳扶贫产品专柜,通过总工会、832政府采购平台等渠道,线上线下,以买带帮,以购带销,购买淮阳特色农副产品价值300余万元,推动淮阳特色产业发展。

  持之以恒 善作善成

  2018年底,实现了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户7084人全部脱贫退出;2020年,贫困人口收入全部在一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16189元……

  这是济源精准扶贫脱贫交出的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确保“两不愁”基础上,示范区聚焦教育、医疗、低保、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精准发力,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健康扶贫模式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实现了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动态清零,所有危房改造项目旧房全部拆除,拆旧建新率100%;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济源“一揽子”保险、“增孝关爱”政策、土房土窑改造、党建引领村企“双联双助双促”行动、精准扶贫LOGO授权使用、市镇两级“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龙头企业“联镇带村”产业扶贫模式、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新模式、档卡资料规范化建设等多项创新举措在河南省推广。

  11月25日,走进曾经的贫困村邵原镇白坡崖村,眼前的景象令人欣喜:建设幸福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标语引人注目,小游园里鲜花盛开,一群人在灯光球场打球……“村里现在真是大变样,道路整修一新,下雨天再也不用愁了。”村民翟作文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一直以来,示范区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积极稳妥地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2016年以来,示范区认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空闲地“一荒变四园”改造全部完成;依托“户分拣、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体制,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培育示范村(居),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济源坚持农村与城镇同步发展,率先在河南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并摘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近20项“国字号”桂冠,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济源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在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城乡居民实现就业、教育、社保等“七个完善统一”;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实现“六位一体”,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看病报销一个标准。2018年,济源在河南省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深度整合,实现在各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算。

  在教育扶贫方面,示范区创造性地开展了“双千双扶”活动,由千名教师结对千名学生,构建“师生手拉手、家校心连心”精准扶贫工作格局。从2018年7月起,济源对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生活补贴,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此外,示范区还依托农科院、高校等,向贫困户传授致富增收实用技术,并通过集中授课、分组讨论、现场指导等“精准滴灌”培训形式,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致富技能。

  王屋山风景区王屋老街晚上也是人流攒动,小十方院精品酒店、小有洞天精品民宿等需提前预定,文旅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济源示范区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记者 王鸿斐 通讯员 任豪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