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访济源籍南下老干部薛福顺

2020-11-10 10:56:4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薛福顺接受采访

  他是一位济源汉子,南下扎根麻城,内心装满大别山情怀;

  他是一位八路军老战士,战争年代,在枪林弹雨中,必胜的信念如火冲天;

  他以铭刻在骨子里的愚公移山精神为信念,把壮丽年华播洒在麻城的山山水水中,为麻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他就是济源籍南下老干部薛福顺。解放战争后,薛福顺先在胜利县,后在麻城县,当过区长、区委书记、工办主任、公安局长、政法委书记、常务副县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1992年离休。他以愚公儿女的身份,将自己一生的热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麻城。

  10月17日,记者驱车赶往湖北黄冈麻城市,见到了这位老人。

  “颠沛童年经苦难,烽烟军旅铸忠诚”

  1930年农历6月,薛福顺出生在河南济源承留镇赵老庄村一个叫石缝泉的山洼里。家中6个姐姐,3个哥哥,薛福顺排行老幺。

  “石缝泉在城西南20公里的南山上,当时只有三四户人家。‘石缝泉’离我家不到1公里,我小的时候在那里放牛,常用双手捧泉水喝。那水清清凉凉,甜甜润润,喝了还想喝,我总是把干瘪的小肚子喝得溜溜圆。”回忆起孩童时光和记忆中的家乡,薛福顺语气中满是幸福和感慨。

  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受战争波及,济源百姓的生活更是艰难。自1939年起,又逢三年大旱,蝗虫遍地,庄家颗粒无收,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那个时候家里穷,又是灾年,是最困难的时候。济源当时有13万人,战争,天旱,虫灾,地里的玉米都被蝗虫吃光了,山上的草也被吃光了。遭灾了,家里没饭吃,母亲就带我们到山西去讨饭。”薛福顺告诉记者。

  逃荒路上,讨过饭,打过长工,更经历过亲人饿死。听说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薛福顺就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几经周折,1943年6月,刚满13岁的薛福顺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八路军太岳部队。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上党战役、冀南战役、襄樊战役和鄂西北剿匪斗争。

  1948年,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桐柏军区和陕南军区等部队,对襄阳、樊城地区的国民党军展开城市攻坚战役。战役以活捉蒋介石的心腹康泽,歼敌2.1万余人,胜利解放襄樊、光化、谷城、南漳、宜城等地而宣告结束。薛福顺在战役中浴血奋战、奋勇杀敌。1949年初,他在参加鄂西北剿匪斗争中光荣入党。

  “如果我没加入八路军,早就饿死了,是共产党救了我。每当想起同我一起战斗过的战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奉献出鲜血和生命,我非常想念他们。”说到这儿,薛福顺老人哽咽了。

  “转岗地方建新功,求实为民倾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1951年初,湖北军区政治部命令基层干部支援地方建设,薛福顺就在此列。

  1952年春,他拿着省军区的介绍信,到黄冈行署报到,分在黄冈行署贸易科。军旅出身的他在办公室坐不住,主动提出去基层工作。

  当时,麻城县东部、罗田县西北部、黄冈县北部等地合并为胜利县,县城设在滕家堡,组织派他去胜利县当贸易公司经理。

  “对商贸工作,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但组织把这项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做好。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上阵,从头学起。”薛福顺说。

  扩大经营,服务生产,改贸易货栈为贸易公司,在各区设置收购站,在交通要道口设转运站,形成收、运、销一条龙的商贸体系,服务农村,支援工业,联络城乡,搞好流通……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贸易公司蒸蒸日上,薛福顺也开始了地方建设第一步。

  1953年,薛福顺因工作成绩出色,调任木子店当区长。随后,他又接连担任区委书记、工办主任、公安局长、政法委书记、常务副县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服务麻城市地方建设。

  在职期间,薛福顺更是组织参与修建了浮桥河水库、碧绿河水库、三河水库等多座水库,为麻城水利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其中,浮桥河水库是黄冈市第二、麻城市第一大水库,流域面积381平方千米,总库容4.549亿立方米,农业灌溉面积31.95万亩,更是麻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地。

  “我在麻城当县长也好,当区长也好,当公安局长也好,其他没作出什么贡献,就修水利做了些事。”薛福顺谦虚地说。

  “年老犹怀报国志,一抹红霞洒满天”

  1989年,薛福顺从麻城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的工作岗位退居二线。“但我觉得拿工资不做事,对不起党和国家。当时,麻城争取到省交通部门资金,拟建一座现代化的长途汽车站,市里就安排我担任指挥长兼政委,主持车站修建工作。”薛福顺告诉记者。这是薛福顺在退居二线后为麻城人民做的一件好事、实事。

  1992年,薛福顺离休。子孝孙贤,薛福顺的晚年生活特别幸福。在享受生活之余,他仍坚持每日看报、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发挥余热再做些事情。每每看到来自家乡的消息,他就陷入回忆,回忆峥嵘岁月,回忆儿时的故乡。

  10月17日,记者在麻城市见到了薛福顺。听闻家乡人过来,90岁的薛福顺依然精神抖擞,颤巍着起身相迎。“听说家里人过来,老爷子高兴坏了,一大早就起来等着你们。”薛福顺的侄媳告诉记者。

  “我们是今年7月份过来的。老爷子现在年纪大了,自 1982年回去一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很想念家乡。”薛福顺的侄子告诉记者,平常,他们除了照顾薛福顺的起居,还陪他下下棋,聊聊家乡的变化,“每次聊到家乡的发展变化,老爷子都很高兴”。

  见到薛福顺的当天,记者还为他带去了一份《济源日报》。报纸上刊登了薛福顺的大儿子薛敏的事迹。得知儿子在疫情期间为济源捐赠医疗设备,与济源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并被济源授予“最美愚公家乡人”后,他感到很欣慰:“我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后来留在麻城,这辈子也没为济源作过什么贡献。现在,我的儿子有能力了,能为家乡做些事,我感到很高兴。”

  “这些年,我也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一直想再回去看看。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孩子担心我的身体,不想让我回去。后来,他们答应我,今年再陪我回去一趟,我要亲眼看看我的故乡济源的发展变化,也祝愿济源发展得更快、更好。”薛福顺告诉记者。(文/图 记者 赵传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