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卫健委:加强洪灾疾病预防 确保人民健康安全

2020-08-14 10:09:44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克盈盈

近期,我国长江、淮河等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处于超警戒水位,部分省份因持续大范围强降雨引发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事件频发。我省已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黄河、淮河流域已进入主汛期。为了有效预防暴雨灾害可能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将洪灾后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归纳如下:

一、肠道传染病预防

肠道传染病是由于病人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如粪便)直接污染或经苍蝇携带污染水源、食品、日常用品,经口感染发病,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预防措施:

1. 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

2. 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

3. 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4. 消灭“四害”。苍蝇、蟑螂、蚊子、老鼠这“四害”是传播各种传染病的媒介,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对苍蝇、蟑螂密集地要喷洒杀虫药,同时做好防蚊、灭蚊和灭鼠工作,防止“四害”传染各种疾病。

5.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

二、虫媒传染病预防

虫媒传染病是蚊子叮咬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后,再叮咬他人而感染发病。疟疾的主要特点是发热、发冷、出汗。乙型脑炎则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症。蚊子密度越大,发病人数就越多,蚊子飞行距离越远,疾病流行的范围就越大。

预防措施:

1. 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

2. 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

3. 及时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三、体表传染病预防

体表传染病如钩体病,是患病的动物(猪、犬等)由尿排出病原体,污染土壤和水,人接触土壤易受感染发病,接触疫水易出现暴发流行,其主要症状是高热、头痛、全身酸痛无力等。

预防措施:

1. 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2. 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3. 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杀虫。

4. 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5. 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6. 临时居所要新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还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

7. 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四、汛后个人日常卫生注意事项

洪灾过后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食物要烧熟煮透,不食用病死禽和霉变的食品;不食用洪水浸泡过的食品;不要喝生水;水源改变时,山水、井水等新水源要在专业机构指导下消毒处理后使用;要开门、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长期接触淤泥、疫水;出现发热、咳嗽、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五、积极开展清洁卫生行动

狂风暴雨使得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到处都是,严重污染周边环境。洪水过后要积极清理周边环境,做到水退到那里,环境清理到那里,消毒杀虫工作做到那里,“三管”工作落实到那里。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集中后要用高温堆肥法处理。对所淹房屋设备等要清除污泥,室内地面、墙壁、家具等也要洗擦和消毒(常用消毒液有84消毒液、过氧乙酸、来苏水、漂白粉等)。洪水过后防病工作十分重要,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洪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示范区卫健委供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