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产城融合 圆梦小康】追梦路上不停歇 台上台下皆精彩

2020-08-14 10:27:53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李素娥(后排右二)与家人在一起  

李素娥(前排右三)与剧团成员在一起 图由受访者提供

  李素娥今年66岁,腰板硬朗,走路生风。

  在思礼镇,这个老太太很有名。因为她能跳舞、会唱戏,还带得了一个大剧团。从农村到城市,从游园广场到大型舞台,玉川大地上活跃着她“挺拔”的身影。

  这不,每到傍晚,她都要和老伴一起到家门口外面的万阳湖畔散步,虽说是散步,可她佩戴的耳机里却不停播放着戏曲唱词。她乐呵呵地跟记者解释,“这样一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把即将表演的曲子熟悉熟悉,可不是一举两得嘛。”

  迎着从湖畔吹来的凉爽晚风,李素娥的思绪被拉回到了从前。“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好太多了,从吃啥啥没有到要啥有啥,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有盼头。每天跟大家在一起唱唱戏,身心健康,越活越年轻。”

  “家里有台电视机,就像放电影一样热闹”

  虽然在外人看来,李素娥身上带着“明星光环”,走到哪都有人认识。可这个优秀的老太太也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

  “刚结婚的时候真的特别难。”回忆起过去,李素娥打开了话匣子。成家之初,李素娥和丈夫卢唐栓住在漏雨的平房里。“当时没钱啊,一张桌子几个板凳,再加上床,几乎就是全部的家当了。”据李素娥介绍,后来,她和丈夫一起在村里开起了石料厂,日子才开始有了起色。“你想啊,在厂里干活,每天身上都是脏兮兮的。可为了生活,总是要付出一些,脏活累活咱不都得干吗。”

  经过夫妻俩多年的奋斗,家里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家当也慢慢多了起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家里买了一台14寸的电视机。那个年代电视机是个稀罕物,一下子把附近的邻居都吸引来了。”描述起当时的场景,李素娥颇有些自豪。她笑着说,“看电视的时候,家里就像放电影一样热闹,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过来看。”

  李素娥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谁家里有了什么稀奇的东西,在村里可都是大事。“毕竟那时候,大家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很少。当时日子虽然辛苦,现在看来,那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

  “买了一台双卡录音机,村里人都来了”

  除了电视机,让李素娥印象最深的还有自己买的第一台双卡录音机。“后来家里条件逐渐好起来之后,我就清闲下来,回归家庭了。1990年左右,市区里开始流行‘迪斯科’,而且有专门的老师教。看着她们跳,我就心里痒痒,也想学。”李素娥告诉记者,为了学跳舞,自己每天从思礼镇骑着自行车到市里去学习。“学费10块钱,我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再去市区。中午在市区吃饭,下午才回来。”据她介绍,学习的场地在当时的篮球广场。“就是现在的源园广场,当时经常举办大型篮球比赛,可热闹了。”

  学会跳舞之后,李素娥并没有闲着,她主动把自己学习的舞蹈无偿教给村里人。“那时候,村里人哪见过这个啊,大家也稀奇着呢,知道我学了跳舞,也想跟着跳。”李素娥说,为了更好地学跳舞,自己狠下心花了400元钱,买一台双卡录音机。“可以说,录音机一响,村里人都来了。跟我学跳舞的村民们也就更认真了。”就这样,在村里的空闲场地上,大家认真地跟着李素娥学跳舞,也丰富了当时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每次练习的时候,都有很多人围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自发开始学习跳舞。”李素娥告诉记者,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六年,舞蹈也从单一的舞种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说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剧团建了起来,镇上的人都知道了”

  舞跳久了,李素娥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年纪越来越大了,跳舞又这么耗费体力,以后跳不动可咋办呢?”短暂的思索之后,李素娥打算学习唱戏。“以前人们娱乐的方式很少,跳舞一般是年轻‘媳妇儿’参与,老年人参与的很少。我想学唱戏是因为咱思礼镇思礼村人有唱曲剧的传统,尤其在老年人心里有特殊的意义。”

  当时的李素娥对唱戏可谓是是一窍不通。“我不怕的。我认为任何事只要想学,都可以学会。刚开始,我就对着电脑学,学人家的腔调和走位。”李素娥说,自己学习戏曲之后,以前跟着自己跳舞的同伴们也跟着一起唱起戏来。“大家都是图个乐,没有戏曲基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机缘巧合,2015年,在思礼镇人民政府和万洋集团的支持下,李素娥和几个爱好唱戏的村民成立了武山曲剧团,李素娥当团长,领着大家弘扬传统戏曲文化。“虽然大家都喜欢唱戏,但大多没有基础,更没有登台经验。所以咱作为团长,必须自己有能力,让大家信服。”

  为了让大家尽早适应剧团的工作,李素娥带着团员们到处找老师,同时跟着电脑、光碟学唱腔。“提升最快的方法还是登台表演。”李素娥说,镇里提供了很多登台表演的机会,所以大家在演出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进步非常快。“大家的水平提高了之后,我们的知名度也慢慢高了,尤其在镇里演出时,大家都知道我们剧团,也认识我这个老太太了。我们的剧团能有今天,和大家的支持分不开。”面对未来,李素娥信心满满。

  “生活越来越好,精神生活也得跟着奔小康”

  经过几年的发展,武山曲剧团的规模慢慢扩大,不但参与春节、元宵节前后的大型演出,而且还经常送戏下乡,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不,夏日的夜晚,李素娥带着剧团的成员在市区人多的地方演出,并自带音响、灯光、演出设备。“现在我们有舞台车、大屏幕等,出门也有了专车,大家出门演出既便捷又有面子,高兴着呢。”李素娥说,和剧团成立之初相比,现在外出演出条件好得没法比。“刚开始,遇到的问题可不少。不但缺资金缺设备,而且有时候下乡演出没有舞台,我们还得自己搭建。现在什么都有了,大家开开心心出来为大家表演就可以了。”

  采访中,虽然李素娥提到了很多剧团成立以来的困难,但在她心里,得到的快乐远远比困难多。“现在的生活好了,孩子们也都大了,家里什么都不需要我操心。和大家一起学学戏曲,既让自己有了精神寄托,又能为老百姓带去欢乐,我心里已经很知足了。希望以后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表演,让大家精神生活跟着奔小康。”(记者 刘永芳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