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光明日报客户端以《文化惠民为老百姓营造精神家园》为题,刊发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市长石迎军的采访内容。
石迎军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济源作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为老百姓营造精神家园。
石迎军指出,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近年来,济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牢记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深入挖掘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尽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石迎军告诉光明日报记者,济源坚持重普惠、促供给,统筹公共文化资源,夯实硬件设施基础,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动态管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全覆盖。“百姓文化济源云”,基层数字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城市书房”等基层文化建设、数字化服务、志愿服务、扶志扶智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在由“端菜”变为“点菜”,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为农村“送文化”、“种文化”,基层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开始向基层延伸,更多的文化项目、丰富的文化活动、优质的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来到百姓家门口,走进群众心坎上,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大家在文化活动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精神滋养,成为党委政府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举措。
石迎军感慨地说,去年,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入选全国试点,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济源很快完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三级阵地的设点布局,各个镇(街道)、村(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部挂牌,不间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极大地鼓舞着基层群众投身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主流价值深入人心,精神文明之花争相怒放,与济源国家文明城市的底色相映成辉。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石迎军表示,下一步,济源将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让文化惠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志坚)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