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人民城市 日新又新
关注济源网微信
2024年作为信阳城市文化与形象的代表建筑之一,茗阳阁矗立河畔,与层层叠缀枝头的栾花相映成趣,成为秋季打卡新地标。 聂品 摄
●2024年
全省城镇化率达59.22%
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
达5525.7平方公里
●近三年
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487个
完成投资10918亿元
●“十四五”以来
全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1万个
惠及群众174万户
●2024年
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8.4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平方米
文字整理:李筱晗
看!河南如何为城市发展探出新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昊 李筱晗
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改革开放40余载,城镇化浪潮奔涌向前。如今,全国已有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城市安居乐业,亿万人民的生活随时代变迁、城市发展而深刻变革。
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变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与转型。然而,当规模扩张触及边界、内涵提升成为新命题,城市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河南又如何以城市之变,促进社会之变、民生之变?
10月17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科学谋划推进城市工作,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具有河南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城市发展亟须“换挡提质”
城市的发展,不只是楼宇的崛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往往集聚了众多资源要素,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当今世界的竞争,首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十四五”以来,河南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87万人,全省城市数量达38个,郑州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以郑州为核心的郑州都市圈,2024年经济总量达2.53万亿元,占当年全省总量的39.7%。
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被称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深化改革创新的“主阵地”、国际竞争合作的“桥头堡”。
但快速的发展也伴随着许多“成长的烦恼”: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流动人口多、群众诉求多元等治理问题接踵而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正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这一转变,呼唤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作出“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转变城市工作的理念、思路和路径,早谋划、早行动,组织各部门深入开展城市工作调查研究,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以“新格局”绘就“新篇章”
河南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但各地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的重点、难点也不相同。如何避免出现“千城一面”?
必须立足全省山水、交通、人文等资源禀赋,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各城市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为此,河南提出,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一圈两带、四域多点”的发展格局,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和郑州都市圈为引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在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每天仅化妆品就有数十万单跨境电商包裹在这里集散、分拨。“空陆数海”丝绸之路,让郑州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重要枢纽。
凭借“牡丹花都”的独特魅力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洛阳持续抓好文商旅特色街区建设,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如今,这座城市已拥有1200余家汉服体验馆,城市民宿主体达1248家,跻身国内旅游城市“顶流”。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南阳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加速织密,A级物流企业数量跃居全省第二,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集聚效应愈发明显。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9.83亿元,同比增长6.3%。
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洛阳、南阳两大副中心城市为两翼,河南将不断把自然区位、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和支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新形势下,城市工作的要求更高。全省在公共服务、治理精细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性等方面,部分城市仍有待完善,一些问题亟须破解。
城市的核心是人。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河南将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建设人才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壮大城市新质生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构建便民惠民智慧生活圈;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统筹城市防洪与内涝治理;加强城市设计,打造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城市治理成于细、贵在精。深化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河南全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让群众在精细管理中感受城市温度。
未来,河南城市将一步步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历史性转变。当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亿万中原儿女将在城市发展中感受到更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阳市白河大数据产业园,技术人员在智慧物联网平台演示系统功能。近年来,该市通过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企业,积极推动当地经济转型与智慧城市建设。 高嵩 摄
航空大都市既聚产业又聚人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赵同增
10月15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报道,“十四五”期间,郑州航空港加快建设“空中丝绸之路”,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城市,内陆腹地变身对外开放新前沿。
新闻画面中,郑州航空港产业园内厂房林立,城市公园风景秀丽,一个高品质的现代航空都市正在中国中部迅速崛起。
“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城建投入超1500亿元,建成区面积增至1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2.7个百分点,10万群众从农民变工人、从村民变市民。”10月17日,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海涛作经验交流发言时介绍,该区坚持“融入大市场、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推动“港产城园”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
规划引领,构建“港产城园”融合发展新格局。科学划定十大功能片区,系统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现代化空间结构,高标准规划建设长20公里的双鹤湖科创走廊,将医科城、汽车城、国际陆港等片区穿珠成链,打造“科研+产业+枢纽”融合发展的黄金活力轴线。
以港聚产,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空港方面,复制郑卢“双枢纽”模式至吉隆坡、布达佩斯,创新升级“区港一体化”模式,保障新郑综保区重点企业高效运行。铁路港方面,郑州国际陆港5大核心功能区建成投用,比亚迪专用铁路今年已发送商品车专列403列;全国首个客货两用高铁站郑州航空港站开通至重庆、青岛高铁快运。公路港方面,建成内陆地区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线路通达俄罗斯等11个国家,开行超1000车次。
以产兴城,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以富士康、超聚变为龙头的万亿级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成投用算力规模超1万P的空港智算中心。打造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汽车城。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碧迪、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国药、中信等生物医药类央企实现全覆盖。
以城促产,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航空都市。高标准推进医科城、汽车城、大学城、会展城等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坚持“一张网全覆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教医保”,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成投用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房8万余套;引入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和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
空中航线连接全球城市机遇和梦想,产业集群加快集聚蓄势腾飞。产业发展有高度,城市建设有温度,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航空都市拔节生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新青年安居郑州航空港,共创美好未来。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
——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城市发展体系持续优化、都市圈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高、县城承载能力稳步增强,“十四五”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5.43%增长到2024年的59.22%,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87万人、城市数量38个……
10月17日,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始终将城市高质量发展摆在城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先后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郑州都市圈发展等规划,制定中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等实施方案,“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顺利实现。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立足全省城市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持续优化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质提效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贡献发改力量。”马健说。
高水平联动培育壮大现代化都市圈。马健表示,将聚焦现代化交通、产业、文化、城市、治理“五个都市圈”建设任务,以提升郑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为目标,以促进郑州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为方向,强化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郑洛协同发展,推动都市圈高频政务事项跨域通办,以都市圈为突破塑强中原城市群竞争新优势。
高标准推进深挖城镇化发展潜能。当前,我省已培育20个县(市、区)新型城镇化试点,84个潜力县(市、区)中近七成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下一步还将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产业转移、联合招引等合作事项落地达效,加快促进潜力地区县(市、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
高质量谋划夯实城市发展项目支撑。我省将谋划更多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全力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同时,更加注重“投资于人”,紧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精准谋划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补短板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综合承载力,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奋力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高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筱晗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接续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城市更新行动,全省城市面貌显著改变,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10月17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高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高义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树牢人民城市理念,突出功能品质提升,奋力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深入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拓展体检广度和深度,扩大小区、社区、街区体检覆盖面,有序开展重点片区体检和专项体检,试点开展县城体检。建立“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规划实施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科学指引。
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统筹老城改造提质和新城功能完备,推动建立健全适应城市更新的政策机制,强化项目谋划实施和典型带动,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实施“三区一村”改造,促进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因地制宜补齐水电气暖、绿地、停车位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短板,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公共空间营建,推动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均衡普惠,着力打造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活力城区。
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一委一办一平台”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下足城市管理“绣花功”,持续推进街道“U形”空间治理,开展背街小巷和小微公共空间整治,净化美化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推进物业服务和物业企业党建全覆盖。
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优先推进地下管网、交通设施等改造提升。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健全联调联排机制,畅通城市排涝行泄通道,提升管网排放能力。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牢牢守住城市运行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