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两会议民生】直面社会关切 立足民生献策——关注公共卫生安全、保护地下水资源……

2020-05-13 16:41:58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开栏的话:

  民生问题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是历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去年以来,济源两会一个个民生红包接连发出,比如改善城市水生态、农村小学在校生免费营养餐、城区公交全免费、构建济源电梯应急处置体系等,政府部门用实际行动表明,保障民生一诺千金,决不开空头支票。

  今年的两会,民众期望能释放更多的民生红利。济源晨报开设“两会议民生”栏目,聚民智,达民意,话良策,重落实;谈经济,谈环保,谈交通,谈教育;谈高品质生活,谈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近代表和委员,聆听他们的两会“声音”。

  市政协委员 霍新民

  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今年春节过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示范区广大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夜以继日与病魔抗争;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党员干部日夜值守,耐心劝导;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同舟共济,大家心手相连守望相助,为济源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了坚固防线。虽然目前疫情态势向好,但也为我们敲响了公共卫生安全的警钟: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有不少漏洞,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堵住漏洞。”5月11日,市政协委员霍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但并不妨碍我们思考如何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避免或降低未来潜在的疫情风险,”霍新民告诉记者,“在此次疫情防控初期,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济源一些医院也缺乏储备,开始向社会求助,募捐医疗物资。这就反映了我们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疗物资储备欠缺,应急预案不够完备。因此,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人,因此我们全社会要给予卫生健康工作更高的重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尽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设立应急预防传染病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增加医疗物资应急储备、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预警系统;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信息科学准确、透明规范和及时发布。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着眼未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霍新民说。

市政协委员  郑小卫

封停城区自备井  保护地下水资源

    “封闭城区自备井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用水秩序,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5月11日,在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报到现场,来自济源北控水务有限公司的郑小卫告诉记者,如何用好地表水资源,节约地下水资源,避免因为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并节制地下水开采是摆在济源发展路上的“考题”。
      随着示范区产业的集聚和人员的集中,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长年开采地下水资源会导致深层地下水采补失衡,诱发地面沉降、地下漏斗等多种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现在,建成区内仍有不少自备井在使用,特别是不少企业、饭店使用自备井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采和极大浪费,饮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日供水能力为15万吨的第三水厂的建成投用,彻底消除了这一发展‘瓶颈’。”郑小卫告诉记者,第三水厂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湨河南岸供水已采用第三水厂供水。第三水厂的水源为河口村水库,制水工艺为常规处理+预处理+深度处理,厂区内主要工程有进水流量机房、配水井、反应沉淀池、气水反冲滤池、清水池、加压泵房、加药间、加氯间、高低压配电室等。
    “第三水厂启用后,市民将逐步告别地下水,喝上更高质量的地表水。届时,第一水厂和第二水厂将作为备用饮用水水源,确保特殊情况下市民的日常用水不受影响。”郑小卫说,今年,他将建议相关部门依据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要求,并结合示范区提出的“济水再现、万泉复涌、泉水叮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尽快出台封闭自备井相关文件、台账和实施计划,分期分批关闭城市二环内所有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促进城市供水健康稳定发展,真正让历史和文化因水“活”起来、“动”起来,使之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凸显济源独特的济水文化内涵。

市政协委员  卫静

构建校外培训、托管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良好局面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校外培训、托管机构大量涌现。虽说这些校外培训、托管机构满足了学生选择性学习、培育发展兴趣特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但是这些机构是否能良性发展、规范化发展引起了广大家长、教师等各界人士的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民生问题。
      作为一名新增补的市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的卫静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建立校外培训、托管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咱济源对于校外培训、托管机构采取的是属地管理的原则,也就是在学校招生范围内的这些机构由学校进行日常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卫静告诉记者,由于学校老师工作以教书育人为主,对于相关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比如校外培训、托管机构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备、上岗人员有无有关证件等,再加上老师们没有执法权,在日常进行检查时,虽说也投入了人力物力,但是往往收效甚微。
      据不完全统计,济源目前共有500余家校外培训、托管机构,其中位于沁园街道办事处的就有一半以上。“拿我们黄河路小学来说,学校辖区内有70余家各类校外培训、托管机构,学校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卫静建议,想要更好地监督管理好校外培训、托管机构,执法力量尤为重要,可以健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形成综合治理合力,组成由政府牵头,工商、消防、城管、卫生、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力量,加强对校外培训、托管机构的管理,构建出校外培训、托管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校外培训、托管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等具有积极作用,希望济源能够真正建立起监督管理校外培训、托管机构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让校外培训、托管机构更加规范,真正为孩子服务,为家庭解忧,为教育助力。”卫静表示。(记者 黄一冰 王兴辉 王峰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