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礼镇万阳湖畔风景秀丽,令人心旷神怡;承留镇花石村山光水影,一派乡风雅韵;王屋老街、小有洞天民宿更显古朴浪漫、静谧唯美……
全域城乡一体发展升级,城、镇、村发展高度统筹,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推动济源产城融合品质蝶变。
走过2019,迈入2020,让我们一起翻开愚公故里城乡一体崭新画卷,感受产城融合品质提升的强劲脉搏。
中心城区明珠亮眼 美丽乡村“项链”夺目
厚植城乡一体发展优势的济源,全域提质的脚步坚实而有力,为多维度、多层级产城融合打下了好底子。
看中心城区——
设施提升、亮化提质、服务规范……改造提升后的济源世纪广场,实现品质和品位双双提升,让济源的“城市会客厅”更大气、更舒适、更温馨。
古轵公园、蟒河公园、龙潭公园、济源植物园“四园”共建,为中心城区增添缤纷色彩,为济源全域旅游再添新的游客集散地。
“以绿荫城”篇章亮丽,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06%,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1.99%、37.52%、12.84平方米……
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实施城建项目64项,完成投资31亿元,新建改造城市供热、供气、供水管网46.1公里,新建城市公厕70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内涵不断提升。
看美丽乡村——
万阳湖公园依势而建,高低错落,亲水长廊、花海幽径让人流连忘返,免费WiFi、动听音乐让人倍感时尚。这个让人分辨不出是城区还是镇区的公园,已成为休闲娱乐好去处。
花石村的跨河廊桥、环湖公园、水上舞台交相辉映,特色餐饮一条街古韵十足,观光小火车富有童趣,四人自行车时尚前卫……置身其中,犹如走进一幅生态优美、风格独具的美丽乡村画卷。
步入王屋老街,那灰瓦青砖的建筑次第勾连,那质地老旧的门匾古韵悠悠,那平仄起伏的石巷蜿蜒曲折,让人置身其中恍若进入历史的时空走廊;而在小有洞天民宿群,过去的土坯房惊艳亮相,外表土得掉渣,内部精致时尚,让人既能感受美丽乡愁,又能享受品质生活。
在全域城乡一体发展的大格局下,济源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市,涌现出承留卫佛安、王屋五里桥等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大峪东沟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7.63平方公里,克井、承留、坡头成为全国重点镇,11个镇全部跨入河南省园林城镇行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城镇……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发展水平,为济源产城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城镇村产业多级融合 一二三产业百舸争流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对于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发展15年的济源来讲,产城、产镇、产村多级融合已成发展大势,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城乡的多维度融合也成为济源特色。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济源的产业、城市和人和谐共生,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
工业引领是济源产城融合的战略性龙头。
在虎岭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白银城、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已落地生根。目前,中国白银城具备“拎包入住”条件,进驻企业13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园内,已实施5个项目。
在玉川产业集聚区,豫光、恒通、中博等企业成为吸纳群众就近就业、加快人的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济源累计投入300余亿元用于市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先后实施王虎、河西、东张等10余个村(居)搬迁安置工作,建设三湖嘉园、驿城社区、滨湖花园等。集聚区累计吸纳近10万人就业,有60%的产业工人实现区内安家落户。
农业提质有效拓展了济源产城融合的战略空间。
春夏时节,在位于梨林镇北瑞村的俏花匠,人们可以漫步“花海”,感受童话世界;可以自主采摘,体验丰收的乐趣;可以开展DIY盆栽,感受自然生长的魅力……旅游旺季,这里日接待游客上千名。
在济源,王屋山下的3.2万亩“诗意田园”,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而且成为春日游客踏青好去处。这里的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实现了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在加速乡村产业融合方面,济源探索出“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新模式,全面加速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旅游业发展成为济源产城融合的提质方向。
2019年5月1日,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济源分会场)启动仪式在王屋山景区道境广场举行。王屋老街成为网红打卡地。“五一”假期,王屋镇愚公村的乔大伟在王屋老街卖“官帽馍”——不翻儿,平均一天净赚2000元。
小浪底景区带动周边连地、泰山等村的农家乐,五龙口景区让山口村的“旅游饭”端得更稳当,神沟、娲皇谷的红叶带火了所在村的旅游经济……
多层级融合,多维度融合,为济源的产城融合赋能升级,绘就济源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做实做强做优示范区 蹚出产城融合特色路
产城融合发展是济源特色和品牌,关系到济源高质量发展的品质。
前不久召开的示范区党工委一次全会暨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要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并把“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放到了“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之高度,让济源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路径更加明晰。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强区主战略,做强“老字号”,支持豫光、济钢、金利、万洋等重点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做大“原字号”,聚焦原材料产业,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培育更多百亿级企业,集中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新字号”,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文化旅游支柱作用,加快推进王屋山-济水源国家5A级景区、小浪底北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河清区域)创建,擦亮“一山一水一精神”文旅品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大力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研发培训、金融保险、餐饮美食、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与工业转型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强化城市开放创新。以更大力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河南“四路五区”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互惠共赢;发挥省际城市的区位优势,打造区域开放合作高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支持骨干企业主动开展国际合作,融入国际供应链、产销链;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引技相结合,大力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围绕“一核两带多点”总体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区与虎岭高新片区、玉川片区联动互动发展,辐射带动沿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和重点镇、特色小镇发展,打造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亮点;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打造充满现代气息、彰显山水特色、富有人文魅力、大气秀气灵气的美丽宜居精品城市。
产城融合,济源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产城融合,济源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愚公儿女携手同心、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定能绘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恢宏画卷!(记者 苗慧玲)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