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院村建起“乡愁馆”
关注济源手机网
济源网讯(记者 宋明洁 许艺馨) 照明的煤油灯、老式的收音机、泛黄的往来信件、出嫁的妆奁……这些过去家中的老物件,现在成了村民们留住乡愁的寄托。近日,记者在王屋镇麻院村的乡愁馆里,见到了这些“老古董”。“这个就是过去我们装东西的提篮,这个是手电筒,这个是算盘……”麻院村老党员张学义正在给村里的小朋友讲解着,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听着,并迫不及待地拿在手上试了试。“小孩子们对这些老物件特别好奇,一个是他们从来没见过,再一个这里面的故事,都是老一辈人生活的缩影……”
麻院村的乡愁馆设置在村委会,占地40平方米。该馆以“乡愁记忆”为主题,分设乡语、婚俗、饮食、乡娱、乡意、乡耕、丰收、四韵等8个部分的介绍和展示。馆内摆放着40余件展品,展示了各个时期具有本土风味的老物件。“馆内的这些物件大都来自村民们的捐赠。”麻院村村委会主任张国明告诉记者,乡愁馆从2018年10月份开始筹备建设,村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出人出力,捐赠物品,忙得不亦乐乎。“看看这个手电筒,现在都没有这种手灯了……这铜镲也是村民捐的,以后恐怕不常见了……还有这算盘、这暖壶……”
“看看这个是啥,这是过去吃火锅用的架子,底下放炭盆,上面架个锅。刚捐赠来的时候,没人知道这是什么,连捐赠者自己都不知道。后来经村里87岁的老党员郭怀亮介绍,大家才知道,原来这是以前吃火锅时用的架子。”张国明口中的火锅架子是村民张保玉捐赠的,如果不是有人现场讲解,真的很难猜出它的用途。张保玉说:“听说村里要建乡愁馆,我们都十分支持。很多我们小时候常见、常用的东西已经慢慢消失了,有了这乡愁馆以后,凝聚众人之力,把老物件全搜罗过来。听了它们的用途和故事,就好像那些旧时光还在眼前一样,感觉特别亲切。”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可以是一张邮票,一条船,一道饭食,也可以是一个节日,一种风俗,一个画面。而现在,在王屋镇麻院村的乡愁馆里,乡愁正以不同的形式被呈现着,儿时、婚时、立业时,课堂、婚房、劳作间,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总有一样会在不经意间就勾起村民们的回忆。“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搜罗这些老物件。外出的人们回村后,也有个地方可以寄托思念,希望能唤起更多人的共同记忆。”张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