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专栏 > 济源供电 > 正文

筑就济水光明路

2019-09-17 11:31:13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王齐齐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站在海拔1715米的天坛顶上远望,千年的王屋山峰峦叠嶂、云霞浮动,古老的济水源沟河交错、物象万千。傍晚时分,顺着铁塔银线延伸的方向,群峰环绕中千家万户的灯光次第亮起,逐渐交织成一条条洒满光明的大道,沿着起伏的群山通向旖旎的远方。

壮美七十载,筑就光明路。从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到新时代奋进的号角,在王屋山间、济水河畔,电力人栉风沐雨、砥砺进取,他们用初心和使命、责任和信念、艰辛和执着,精心编织济源广袤大地的锦绣电网,用心谱写服务社会发展的光明乐章,真情点亮城市乡村千家万户的七彩生活。

从无到有,一步步筑牢“光明之网”

“70年前,济源境内没有变电站,没有高压线,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如今济源地区已运行37座变电站,85条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形成了坚强的大电网,城乡处处光明。”9月15日,谈到过往今昔的经历,已退休22年的济源供电公司离退休职工李德瑚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

处处光明的背后,折射出济源电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沧桑变迁。表面看,这是社会进步的必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深层次剖析,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新中国成立后的良好环境。诚如李德瑚老人所言,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新中国的日益强大,就没有电力事业的今天。

1949年,刚刚解放的济源百废待兴。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在党的领导下,济源政府部门把发展电力工业摆在重要日程。当年10月,当地以木炭作燃料,用一个旧汽车头,带动一个15千瓦发电机发电,济源中心城区第一次亮起电光。1957年,济源第一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使用。几年后,又扩建了一台相同容量的机组。1969年,济源首条110千伏后济线开工建设,并于次年春投入运行,沟通了大电网,实现了济源地区110千伏电压等级零的突破。同年,建成济源首座110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为1万千伏安。

1978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济源电力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20千伏虎岭变、苗店变,35千伏王屋变、邵原变,110千伏克井变、西区变等相继投用。1988年,济源实现镇镇通电;1994年实现村村通电,城乡用电环境不断改善,济源电网雏形日渐形成。

1998年,济源供电公司上划河南省电力公司直管。在省公司党委的正确决策和广大电力员工的辛勤努力下,济源电网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220千伏荆华、裴苑、轵都、湨河,110千伏堰头、罡头、龙潭,500千伏济源等输变电工程陆续投产,济源地区逐步形成了以500千伏为电源支撑,以220千伏和110千伏为骨干送电网络的坚强“光明之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电能保障。

强劲动能,挺直经济发展坚实脊梁

“2间平房,3口大锅,5名工人,是我们当时的全部家当。那时主要生产工业用碱,每年用电量约2000度。如今我们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铅冶炼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300亿元,年用电量超过10亿度。”谈及企业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河南豫光集团公司负责人十分感慨。他说,他们从作坊式的小车间加工,发展到上市企业、全国同行业的龙头,得益于优质电能的长期相伴。

“电网建设的持续加快,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济源钢铁集团负责人对此深有同感。他说,企由电兴、电伴企盛,70年春华秋实,该企业从炼铁的小作坊,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世界钢铁企业100强,是源源不断的电能让企业挺直了发展“脊梁”。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电力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电力建设的持续推进也为济水大地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济源处于豫西北、晋东南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矿产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五小”工业的前身,济源各类生产作坊相继兴起,用电需求不断攀升。济源供电公司本着电力先行的理念,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加快电网建设,着力提升电力保障水平,有效推动了济源工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冶炼、建材、化工、电子等产业蓬勃兴起,虎岭、玉川、高新等产业集聚区迅速崛起,也使济源从偏远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工业城市。如今,济源工业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近90%。

电力事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发展,挺直了经济繁荣的坚实“脊梁”,也提高了济源在中原大棋盘中的分量。1997年,济源上升为省直辖县级市;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2006年升格为省辖市,使河南形成了“十八罗汉闹中原”的格局。如今,济源已经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优质电能,照亮愚公故里千重美景

一场淅沥的小雨,让中秋的王屋山掩映在苍山翠柏中,显得清净而优雅。随着夜色临近,刚刚建成的愚公村“王屋老街”霓虹闪烁、音乐曼妙,古朴斑斓的街道,身着汉服的歌舞,玉宇琼楼的建筑,七彩灯光环绕的喷泉广场,令人感到如诗如画,宛若人间仙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这里70年前是沙石滩,30年前是荒草地,如今成了旅游景点,每天游客超过1000人。”愚公村村民告诉笔者。他说“王屋老街”项目属于济源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为此,供电公司提前架设了3台变压器,改造了26千米高低压线路,保证了项目落地。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愚公村通了电。从此,村里就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期,不仅农田灌溉、居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还先后建成了阳台旧址、道镜广场、王屋老街等景区景点,村里变得越来越美,旅游业也越来越旺,农家乐、山货店等日益增多,7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电亮王屋山,光耀济水源,催生出的是千重美景、万般风情,给居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网建设提速、供电服务提升,济源农村地区迎来良好发展期。在电力相随、光明相伴下,绿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日益壮大,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如今,济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85万元,居全省第二位。

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配电网两年攻坚行动,贫困村电网改造,机井通电工程,电网薄弱村电力设施优化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电力公司的统筹谋划下,济源供电公司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电网保障服务能力,不仅助推49个贫困村提前2年实现脱贫目标,还催生了220个美丽乡村、69个知名景点,让济水源头、王屋群峰的秀丽风光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目前,济源已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七十年岁月如歌,看来朝再攀高峰。站在新的起点上,济源供电公司干部员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新的征程上扬帆奋进,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中展示新的作为,创造新的业绩。(李建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