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麦穗初齐桑叶肥 又是一年小满会

2019-05-21 11:21:28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刘永芳

会场弥漫着书香

会场上的小玩具吸引市民的目光

市民买的编织篮子

现场制作小吃

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对济源市民来说,小满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小满会到了。小满会是济源人的一份情结,也是济源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延续。

红火热闹的戏台、五花八门的农具、风味独特的小吃、物美价廉的服饰、嘈杂拥挤的人群、各摊位老板的卖力吆喝、市民的讨价还价……正是这些充满特色的人和物,组成了小满会。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也是小满会的正会。济源晨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小满会从5月19日持续到23日,整个会场位于济渎大街路段,西起六交口,东至文昌路,主干道设4排摊位,南侧人行道设2排摊位,北侧人行道为消防通道。

小满会,又称小满古庙会,起源于济渎庙古庙会,最早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古时农业靠天吃饭,人们会选择在小满这一天祭祀水神。因济渎庙是济水神所在之地,每到这个时节,庄稼人都会聚集在此进行祭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小满会应运而生。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小满会逐渐发展成了物资交流会。连日来,济源晨报记者走进小满会,实拍济源古庙会上的人间百态。

四方商贾云集于此

3000余个摊位组成2公里长的街市“长龙”

昨日上午,济源晨报记者来到小满会,沿街的商贩早已将货品摆放整齐,等待前来赶会的顾客。会上,不仅有我市的商贩前来摆摊,还有来自洛阳、信阳、焦作乃至浙江、安徽等地的客商前来经商,会场有3000余个摊位。

小吃是小满会上的必须品。在这2公里长的会场,边吃边走边看,既能满足“吃货”们的味蕾,还可以一睹新鲜好玩的事物。沿着文昌路与济渎路交叉口向东走去,炒凉粉、蜜枣粽、烤肉串、烤面筋、牛肉丸、豌豆糕、凉皮等特色美食让人目不暇接,商贩招待客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济源晨报记者观察到,小满会上除了本地美食,还有冒烟冰淇淋、烤生蚝等“网红”美食和重庆酸辣粉、长沙臭豆腐等外地美食。

“每年我们一家人都会来小满会逛逛,买点小吃,看看会上的新鲜事物,最后来上一碗牛肉丸,非常满足。可能这就是济源人的小满会情怀吧。”市民任瑶瑶告诉济源晨报记者。

“商场撤柜 全场特价”“清仓大处理 全场15元起”……在小满会上,商贩们标出的优惠价格吸引了众多前来购买的中老年人。“这条裤子在商场估计得花100多元,在这里100元可以买3条,真是太实惠了。”家住庙街居委会的刘奶奶告诉济源晨报记者,由于家离会场较近,每年小满会她都要逛三四次。“今天一下子就买了3条裤子,夏天到了,我准备再添置几件衣服。”小满会上,像刘奶奶一样前来购买夏装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把砍价当成一种乐趣。面对商贩给出的价格,总会一点点还价,一来二去与商贩不仅成了熟人,还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

沿着济渎路南侧走去,摊位上摆放的大多数是老手艺人手工制作的货品。蒲扇、砧板、镰刀、箩筐……一字排开、应有尽有,几乎不留一点儿空隙。虽然这些物品已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却更加引人注目。今年66岁的张国安是农机厂的一名退休工人。退休后,他不忘老本行,在家手工制作起了农具。“虽然这些农具也卖不了几个钱,但先辈们的手艺不能丢。”张国安说。

古今元素大“混搭”,商家为博顾客一笑拿出种种绝活 “鸡蛋卷、冰淇淋、棉花糖……”

儿时的美食与时俱进,紧跟潮流

在偌大的庙会上逛上一圈,双腿的工作量自然不小。既然小满会是传统当先,美食自然少不了。

济源晨报记者刚走进一家卖鸡蛋卷的摊位,就听见摊位前一对父子传来的对话:“哇,爸爸你看,这个鸡蛋卷为什么是彩色的呢?”面对提问,孩子父亲耐心地解释:“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来小满会上也会看见鸡蛋卷,不过没有现在品种多,只有一种原味。”孩子父亲一边给孩子讲这些年来鸡蛋卷的变化,一边掏钱买了一袋儿,“我小时候,一根鸡蛋卷也就1毛钱左右,现在一根都接近8毛了。”对孩子父亲而言,虽然这些年来鸡蛋卷的材料、形式、价格一直在变,但那份深藏在记忆中的满足感却一直没变。

小满会上,发现自己记忆里的美食并不是件罕见的事儿,不过让不少市民感到意外的是,儿时的美食也在与时俱进,紧跟潮流。抹茶味的棉花糖、小猪佩奇样式的小饼干、冒着冷烟的冰淇淋……这些深藏于“80后”“90后”记忆里的美食,如今也跟着时代发展变了一个模样。

济源晨报记者观察到,来逛小满会的大多是一家人,扶老携幼。“孩子打小就生活在城里,没有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小满会是咱济源的传统庙会,带着孩子来逛逛,也能让他更了解咱济源的传统文化。”市民黄阿姨介绍。

除了让人食欲大增的美食,各种娱乐项目也是“穿越”古今,“混搭”中西,让市民目不暇接。“天上飞的凌霄飞车、水里游的舰船模型、陆地跑的小火车……现在的小满会,可供孩子们玩的游乐设施可太多了。”市民赵先生看着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语气里充满浓浓的羡慕,“我们小时候小满会上可没有这么多先进的游乐设施,那时候就是套圈、沙画等,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但也能和小伙伴们痛痛快快地玩上一个下午。”

古会看古今,一日越千年

传承民俗文化,留住醉人乡愁

“杈耙扫帚牛笼嘴,镰刀绳索和锄张……”这句形容小满会的谚语流传至今,不少上了年纪的济源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随着农具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小满会上已难觅牛笼马鞍的踪影。对小满会上主流商品的变迁,今年54岁的赵先生对此感触颇深。“打小就跟父亲一起打铁,走街串巷卖各种农具,那时候这门手艺可红火了,每逢小满会,我们全家都会提前备货。”赵先生介绍,“那时候,这些农具可是小满会上的重头戏,2010年以后,明显感觉生意不如以前好了。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收割机、播种机等现代农具,使用这些老物件的人越来越少。”谈到这儿,赵先生显得有些伤感。

采访中,济源晨报记者听到不少上了年纪的市民说,“其实现在家里啥都有,可还是喜欢来会上逛逛。”从这里不难发现,老济源人对小满会都有一种难解的情愫。“我们小时候,咱济源的会可多了,但上得了规模的还是小满会跟清明会。”今年70岁的牛奶奶说,她每次都会在小满会上买碾转,再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肉丸,这种习惯已保持多年。

牛奶奶介绍:“据说小满会最初是随着济渎庙的祭祀活动兴起的庙会,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前种地大多都靠天吃饭,农村有句俗语‘小满不满 麦有一险’。那时家里想要小麦有个好收成,家人都会来济渎庙祈求麦收时节能够风调雨顺。”

济源晨报记者了解到,每年小满会的正会就是农历小满节气的这一天。小满会后,会迎来农村第一个农忙季,所以在以前的小满会上,镰刀、锄头等传统农具就成了会上售卖的主流商品。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小满会已经从单纯售卖农具的集会,逐步发展为售卖服装鞋帽、日用百货、食品小吃等的现代集会。虽然商品发生了变化,但是带着传统风味的“味道”却没有被“稀释”。小满会不仅是济源人的一份特殊情结,也是济源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延续。(济源晨报记者 侯天一 黄一冰 王峰 文 王兴辉 图 )

(原标题:麦穗初齐桑叶肥 又是一年小满会 传统庙会常办常新 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网红”冰淇淋与老式豌豆糕齐飞 “混搭”元素勾起老中青三代人的赶会记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