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挖掘泉水文化 唤醒记忆乡愁

2019-04-09 09:3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学慧

“‘源泉’二字本就紧密相依,济源作为济水之源,泉水资源历来丰富,涓涓泉水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济源人民,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气质。”4月3日,市级老领导王宗吉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了自己对济源泉文化的理解。

3月31日,我市“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公告发出后,市级老领导王宗吉联系本报提供相关线索和建议。他告诉记者,济源山高水高、山多泉多,因为泉水而产生的事物也很多,如王屋镇竹泉村、大峪镇聂泉村、思礼镇泉掌村等村庄均以泉水命名。而作为济源九景之一的“龙潭夜月”,更是因为泉水而闻名。

“龙潭夜月”描绘了一轮圆月把舍利塔照得巍峨挺拔,清清的龙潭水,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令人沉醉。王宗吉说,“龙潭夜月”中的“龙潭”,就是济水的西源头,坐落在我市延庆寺中。它曾经是一处喷涌而出的清泉,因水量充沛、水流奔涌,附近村民也称其为“老海眼”。而“龙潭”的著名不仅是因为其美丽,更是因为它与附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

在王宗吉的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当地人在潭内打了5口自流井,泉水从深达2米的潭底喷涌而出,水流有1米多高,一年四季长流不息。他说,附近村民回忆,临近“龙潭”泉眼,便觉得涌泉声震耳欲聋,场面颇为壮观。在丰水季节,“龙潭”附近甚至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出行必须蹚水而过。如今,“龙潭”下的泉水已渐渐沉寂,但关于它的记忆深深刻在了人们心中。

“饮一杯泉水,解一分乡愁。就像‘龙潭’一样,济源许多泉水的背后,都蕴含着动人的乡愁。”王宗吉说,在尚没有自来水系统的过去,任何一个小泉眼很可能是当地群众的“丰收泉”“生命泉”。

王宗吉建议,要深入了解、挖掘每一个泉水背后蕴藏的故事与回忆,整理和丰富泉水的人文思想、文化内涵,将每个泉水所应有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及时代印记表现出来,借助诗歌、绘画等载体,创作一批反映“济源泉水”的文化作品,形成优秀文化内容,以此唤醒济源人民的“泉水乡愁”,并将济源的泉水打造得更加鲜明、立体,深入人心。(济源日报记者 武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