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求新求变求先行

2018-11-21 09:03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学慧

市民之家

济源网讯(文/图 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海波 李浩)历史,总有一些精彩瞬间让人心潮澎湃。

回忆,总有一种无形力量催人继续前进。

翻开济源改革开放40年的宏伟巨著,似乎每一页都书写着创新创造的勇毅,每一笔都饱蘸着开拓奋进的激情。

抢抓机遇、不畏挑战、先行先试。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中,济源冲破一个个体制机制的藩篱,闯过一道道阻碍发展的难关,创造了众多的“济源模式”“济源现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活力不减、动力不竭。

在改中求进,在变中取胜。可以说,济源改革开放的40年,是在求新求变中摸爬滚打的40年,是在力求先行中挥洒豪情的40年,是在苦干实干中彰显发展成就的40年。

勇当时代“弄潮儿” 改革路上迈大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序幕。从1978年开始,济源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摸索和尝试。

面对山区、丘陵占辖区总面积超过80%,很多山区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现实,济源首先要破解的,是“穷”的问题。

当时的农村,人住窑洞牛耕田还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山区,不少农户年年种粮食、年年不够吃,“上午糊糊甜,中午糊糊咸,下午糊糊里面搁点盐”。

穷则思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抓好山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放宽和落实帮扶山区的各项政策,以山区促平原,先治穷、再致富。

1985年,济源打响了为期3年的山区脱贫致富战役,对山区免除农业税,取消指令性粮食定购任务,土地承包期15年到期后还可以延长,允许转让承包权,山区林牧实行责任制,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免息贴息贷款优先保证山区。

有吃、有穿、有铺、有盖、有点零钱花。县里定下这样的脱贫标准,誓把山区建设成“山岭陡坡树草绿,缓坡梯田鲜果红,河沟好地园田化,沟壑川谷像楼层”的美丽图景。

国家改革风劲,济源春潮激荡。

在全国推行安徽凤阳县经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济源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1986年上半年,县委在思礼乡北姚村进行土地划等建档和有偿承包试点,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承包农户按土地等级完成粮棉生产定购任务,缴纳农业税、土地承包费,不再另行收取提留。

此外,县委还推行辛庄乡(今五龙口镇)土地有偿承包和村级服务组织建设经验,搞好村级统一经营服务,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从1986年冬到1987年春,不到半年时间,全县514个行政村普遍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乡村服务组织1925个;到1987年,普遍建立了乡、村两级服务组织。土地划等建档、有偿承包、建立服务组织的配套改革,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新华社发表文章,认为济源真正抓住了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很有创见的尝试。报道见报后,7个省、16个地市、87个县、267个乡近千人先后到济源考察学习。

为了让农村尽快摆脱贫穷,济源还大胆提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路子,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乡镇企业为支柱,以农牧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实行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以工促农、以农促工,改变了工农分割的经济结构。

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途径,让县属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找到了稳定发展的立足点,经济发展开始全面提速。

敢闯敢试敢争先 打破常规争上游

在济源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1988年的撤县设市和1997年省直管体制实行,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

1988年撤县设市后,济源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工业上,开始实现由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重要转变。发挥计划单列的优势,济源大力发展市属企业和乡镇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工商税收、利润分成、土地征用、成果奖励、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了14条优惠政策。

打破常规、敢闯敢试。在“兴工富市”工作思路引领下,济源工业规模迅速壮大,旅游业蓬勃兴起。到1996年底,圆满实现了“创百亿、争百强”这个当时许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连续3年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后,济源立足于“把握机遇,更要放大机遇”。

全市上下树立“跑、争、拼、抢”意识,推进经济高速前进,有许多干部跑资金、跑项目上了“瘾”。

为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1998年6月,济源从各乡镇、街道和市直局委抽调近8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组成企改工作组,全面启动企业改制。我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形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改制、组建,壮大了一批企业,盘活了一批企业。

豫光集团在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积极运作上市,2001年通过上市评审,2002年7月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济源第一家上市公司。

济源钢铁在2001年从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其全员持股改制经验被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改制后,济源钢铁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活力,2003年上缴利税1.9亿元,是2000年的3.3倍。

到2001年底,济源先后对100多家市属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面达到90.1%。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济源的快速发展,再次引来经济学家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他们把济源巨额投资引发的热点现象、基础建设的超前发展现象、骨干龙头企业的急剧膨胀现象、农村经济的“官逼民富”现象、上下一心的协作现象统称为“济源现象”。

从改革中来,到改革中去。直管之后,济源又大力实施行政管理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加快党政机构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截至2002年,我市完成首次机构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人员分别精简40%,乡镇机构人员精简27%。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为激发镇域经济活力,2008年,济源出台“放权强镇”政策。一年之后,各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超千万元,承留、克井两镇突破亿元大关,镇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9%、27.5%、72.3%,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改革中实现更优、更快、更强发展。通过改革,广大干部群众“跳起来摘桃子”,形成了强大发展动力、合力和实际生产力。

当好创新发展“试验田” 深化改革著新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在改革中变身、在改革中崛起的济源,继续挖掘优势、积极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奋力领跑、勇于冲锋,以大刀阔斧、真枪真刀的改革,走出一条极富特色的新时代改革发展之路。

当试点、做示范。济源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改革典型,成为一片改革的热土。

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通过确权、赋权、活权“三步走”,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改革,蹚出了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路径,农村土地实现了从“种地”到“经营”的转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入选了“2015中国改革年度案例”。《中国改革报》专题刊发了我市的经验做法。

2017年,济源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我市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最佳营商环境改革,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走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之路。

全省唯一一个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省唯一一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市,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城市……

率先在全省推行政府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在全省实现人社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率先在全省试点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率先在全省开展镇(街道)监察试点工作,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

争当全国改革“排头兵”,当好全省改革的“试验田”,济源当了太多的“唯一”,创造了太多的“率先”。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我市坚持从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破解了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瓶颈,有效激发了发展内生动力。

我市牢记为民谋福祉初心,始终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群众获得感在改革中进一步增强。

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是当前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对标国际标准、对标上级政策、对标自贸区、对标先进地区,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进一步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成审批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活力最强、办事成本最低、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佳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改革的思路,我市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攻坚,全力推进污染防治。

为增强发展后劲,我市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筑巢引凤”,广聚天下英才,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聚焦党的建设,我市改革完善巡察制度机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的路径更加明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山再高,高不过愚公一往无前的意志;路再险,挡不住奋进者铿锵的脚步。在改革中拼搏,又富又美就在前方;在改革中勇进,济源必定浓墨重彩。

  

编者手记

从改革中来,到改革中去。

济源是一片改革的热土。从1988年的撤县设市,到1997年的省直管体制,再到2017年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无不为济源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强抓机遇、迎接挑战、先行先试。济源以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不断由内向外深化改革,一层层破壳,一步步求进,改革之路再险再难也不退缩。通过几代人的大胆实践,济源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经济社会长足进步,人民群众尽享红利,改革大潮春风浩荡,玉川大地满目皆新。

新时代新征程,当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吹响,济源再次勇立潮头、冲锋领跑,争当全国改革“排头兵”,当好全省改革的“试验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改革经验和改革典型。

提升改革的政治高度、实践深度、民生温度。我市全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干部作风转变,有效破解发展制约瓶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