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2018记者节|讲好河南故事 凝聚出彩力量

2018-11-09 09:24:04文章来源:河南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编者按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在基层。

  在11月8日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新闻人一如往常。他们坚守在采编一线,记录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今天,本报特别策划记者节特刊,把焦点对准优秀新闻人,看他们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如何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一个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好记者。

  我自豪,我是记者

  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河南日报文艺部主任陈炜

  11月8日,记者的节日。

  这一天,微信朋友圈里不断有人分享着对记者的祝福,熟悉的和不甚熟悉的朋友,发来一个个暖心的问候。那些祝福和问候,是肯定和认同,更是希望和期盼。

  算起来,今年恰好是我做记者的第三十个年头。作为“和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人”,这些年来,我和新闻同仁们一起,见证着社会前行的每一次跨越,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每一个节点,感受着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一次次地被感动和鼓舞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那天晚上,在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现场,作为河南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记者代表之一,我站在省委书记王国生的身旁,聆听他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分享他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深刻认识。他说,我们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新变化,中原大地每天也上演着好故事,党和人民期待大家讲出这些新变化、好故事。他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腿、沉下脚步、扎根基层,从群众中汲取养分、找到真感觉。

  记者节的早上,我的大学老师、一位新闻传播学教授发来了“记者节的问候和思考”——那是一张她自己拍摄的图片,图片上,阳光正穿透乌云,放射出万丈光芒,还有她的寄语:“我们为什么需要记者?”

  端详着这张图片和那一行提问的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自媒体时代,社会为什么还需要记者?因为,一名合格记者的笔下,有天下风云,有人间冷暖,有天地浩气,有家国情怀。因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我自豪,我是记者。

  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让主流声音更响亮,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是新闻人的责任担当,更是新闻人的不懈追求。”

  □河南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王大庆

  只为描绘心中最美的“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标识,是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实践要领。党报评论要把握好“守正创新”实践要领,以主流声音彰显主流价值,更好肩负起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全媒体时代来临,党报评论这支“金话筒”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守正是基础。评论员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今年以来,河南日报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争做出彩河南人、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打赢三大攻坚战、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等重点工作,推出了《越开放越精彩》《我省外贸三大亮点说明了什么》等一批有分量的评论文章,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创新是关键。“不日新者必日退”,从选题策划、语言表达、传播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创新,不断提高评论质量。《今豫言》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中原观察》聚焦政经热点,凸显高度深度;创新语言表达,讲好北京话、河南话、百姓话,体现“短实新”,有料有用有嚼头儿,让真知灼见打动读者受众。

  本领是根底。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提升自我。练好业务本领,强化受众意识和用户思维。文风的背后是作风,深入“走转改”,注重调查研究,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主流声音更响亮,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是新闻人的责任担当,更是新闻人的不懈追求。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赵红

  11月7日,记者节前一天,我从河南日报报业大厦二楼大河报出发,带着去年国庆节前夕快闪活动保存下来的一面五星红旗,用手机中的18张图片,记录下这面红旗进京之路的全过程。

  我把这面红旗,从当时拍摄音乐短视频的郑州东站现场,一直带到了天安门广场,带到了人民大会堂三楼宴会厅,带到了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的记者节报告会上。这个时候,我和整个视频制作团队才真正感到作品的完整与完成。

  2017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和大河报的营销策划中心及豫直播视频团队一起策划活动报道方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盼?我一下子想到了五星红旗——国旗“红”,中国红,不就是老百姓心中最美的“红”吗?我们要用超级快闪,唱一首给五星红旗的歌。

  这个想法激发了团队的无限创作热情,指挥家加入进来,歌唱家加入进来,大河小记者加入进来,报业集团合唱团加入进来,空姐加入进来,更多的高铁乘务员加入进来……我们联合郑州机场集团、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等多家单位,在郑州机场、郑州东站两个河南发展的窗口,举行了“国旗耀中原”大型快闪活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当歌声响起时,南来北往的上千名旅客和我们一起挥动手中的五星红旗放声歌唱。最让制作团队振奋和欣慰的是,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传播,微电影《旗》短时间内全网累计阅读量就达3000多万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中原出彩,靠每个人绽放精彩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彩,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柯杨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瞬间:信阳女教师李芳张开双臂,挡在疾驰而来的车辆和学生稚嫩的身体之间,用生命践行“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作品:河南日报用1.8万字的篇幅,刊发报告文学《岭上开遍呦,映山红》,为读者还原李芳这位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笑爱美的出彩河南人。

  这是一次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有血有肉的好报道,在网上网下汇聚起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天南海北再次记住了重情重义的河南人!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新时代是记者职业的“高光”时代——

  中国的成长、河南的发展,深深镌刻进了40年改革开放的年轮。好故事来自哪里?探访中原大地的每个角落,观察河南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感知中原儿女的奋斗激情……这个崭新的时代,为每一位新闻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河南故事,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最丰富的素材,最珍贵的机遇。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高擎火炬的人心中必有火炬——

  为了讲好李芳的故事,《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创作团队5天行程1000多公里,和50多位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查阅了100多位群众提供的各类材料,见报前修改了12稿,用心推敲,精心琢磨,于工笔细刻间,成功地唤起每个读者对李芳的敬重喜爱,也让我们又一次领会了守正创新的魅力:记者走下去,新闻才能立起来;感情淌出来,宣传才能强起来。

  每一项工作都高质量地完成,全省发展的高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彩,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才能如期实现。新闻工作者是记录者,是推动者,更是参与者。

  用双脚量,用锐眼看,用脑分析,采集出彩河南的每一个精彩故事;

  向高处立,向宽处思,向深处掘,写就无愧时代与人民的力作精品!

  主力军就在主战场

  大河报借助融媒体报道手段,将河南好故事讲得更加温情、生动,传播得更远。”

  □大河报副总编辑贡振国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大河报深入学习贯彻,紧密联系河南实际,结合都市媒体自身特色,改革体制机制,推进总体转型,积极抢占“主战场”。

  今年以来,大河报在“移动优先”方针指导下进行了一次总体转型,从理念、流程、考核、组织等层面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融媒改革以来,大河报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增强;采编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

  首先,故事讲得更精彩了。大河报借助短视频、直播、AI、H5等融媒体报道手段,将河南好故事讲得更加温情、生动,传播得更远。浚县社火直播吸引全球网友关注,评论4000余条;两会全媒体专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豫直播阅读量达500万次;“冰湖大营救”通过“报道+问答”等创新形式放大正能量,引来单篇1500万次阅读和全国关注;今年大河报已18次获阿里正能量奖。

  其次,舆论引导更有效了。面对混杂汹涌的网络舆论,大河报主动设置议题,敢于亮剑。在4名考生家长质疑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一事中,大河报组织评论员及时发表《重磅评论:如何审视高考“掉包”事件》,及时澄清舆论,获大量媒体接力转发;针对老百姓停车难题,策划“停车场收费乱象”调查系列报道。在有力的舆论监督下,郑州市内1083个公示价格有误的错价车位得到纠正。

  再次,为民服务更贴心了。今年7月份,开设“一次办妥”栏目,专门陪老百姓办事儿;9月,100余记者入驻大河客户端,直接在线回复网友留言、私信、爆料等;并通过新增的“手机办事处”和“身边”板块将服务下沉到街道、社区。转型以来,大河报的“老旧小区装电梯”等民生监督报道屡获政府部门积极回应;网友评论认为“大河报越来越实在、越来越接地气”。

  党报群众工作要聚民心、暖人心

  要为基层发声、为民发声,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的渠道,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河南日报群工部记者韩春光

  “非常感谢河南日报,替群众反映了出行中遇到的大问题。”11月7日上午,老家河南正阳、现在武汉工作的郑根生从网上看到当天河南日报“基层之声”版,头题报道《运输乱象当治阻塞交通不该219省道正阳大林镇段有个“肠梗阻”》就是他的来信,立即给河南日报群工部打来致谢电话。

  让通讯员的稿件、老百姓的来信发头题,是今年6月1日河南日报改版后,群工部进行的大胆探索与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10月25日,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要在坚守人民立场中守正创新,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群工部主办的版面定名“基层之声”,顾名思义就是这个版要为基层发声、为民发声,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的渠道,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这段时间的探索与尝试,不仅改进和推动了报道工作,也赢得了广大读者对党委、政府的信任。8月7日“基层之声”版头题刊发灵宝市尹庄镇张家湾村村民的来信《大肆采砂石耕地成深坑》,三门峡市委领导立即批示,涉事企业多名责任人被移交扫黑办处理,被毁坏的大量耕地得以修复并达到复耕条件;9月11日“基层之声”版头题刊发禹州市郭连镇武庄村村民的来信《现有住房成危房安置无期住帐篷》,当地党委、政府及涉事企业立即行动,推进安置工程复工建设,承诺今年年底完工,届时81户群众将搬入新居。

  这一段时间,通过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领会、实践,群工部的编辑记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做好党的新闻工作实际上就是做好群众工作,聚民心、暖人心。

  小编“变形记”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如能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时代坐标,才是配得上掌声的胜利。”

  □河南日报新媒体部记者屈晓妍

  6年前初来报社的时节,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幽香。彼时的我对夜班编辑的工作充满热忱,终日奋战于夜色中,倦卧于晨曦里。我甚至踌躇满志地做过一个“十年计划”,梦想着在计划达成之际,自己已是“阅版破万卷”,世事交响尽为笔下春秋。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2014年,报社开始融媒布局,变革的浪潮兜头扑至,打得我一个踉跄。待到好不容易站定双脚,低头一看,自己已踏上了一片新大陆——2015年,我涉足新媒体,就从方兴未艾的微信公众号做起。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行业要转型,我也要“变形”了。

  可凡事也讲究一个“谋定而后动”,想要变形,就要有“变形计”。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如能在新形式、新技术的助力下,秉持正确导向与“内容为王”的内核,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时代坐标,才是配得上掌声的胜利。

  这样的要求具体落实在新媒体小编身上——是的,我已由神色肃然的“编辑”变成了轻松俏皮的“小编”——又怎是一个“压力山大”了得。要拿起键盘能写、举起手机会拍、握住话筒会说,最近甚至还要说评书、做访谈……谁让一个选题最终的呈现,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是“稿件”,在融媒时代就成了“产品”呢?

  怀揣“变形计”,手握“变形技”,我用6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变形记》。2018年11月8日是第19个记者节。我想把这本《变形记》献给自己从未改变过的理想,献给这个永远在蜕变与探索中的职业,献给当下充满着奇迹与未知的时代。

  媒体转型脚步匆匆,时代的浪潮裹挟着人们前行,而行路中的我们又推动着这个时代。

  我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而新闻的力量,也总在更远的前方。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