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边走边看】乌鲁木齐:锦绣西域,穿越千年
关注济源网微信
“哎……来来来,‘糖包子’甜的嘞,来尝尝啊!”英俊的维吾尔族小男孩一边叫卖,一边熟练地用叶子包起无花果,拍扁了递给游客。
“哎……牛仔帽的,10元一个,来一个嘞!”
“新鲜的羊娃子肉,新鲜的羊娃子肉……刚刚烤好的羊娃子肉哎!”
“馕配咖啡,馕布奇诺……来尝尝吧!”
在新疆,巴扎是个自带色、香、声、味的名字。新疆国际大巴扎周围,一列巴扎的招牌:金泉小巴扎、疆来城大巴扎、二道桥大巴扎……巴扎包着巴扎,挤过人群还是人群,四处都是叫卖声。
当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国际大巴扎到了。这些建筑,既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又有现代设计的活泼感,色彩斑斓、别具一格。高耸的穹顶、精美的拱门和繁复的雕刻,引无数游人驻足。
国际大巴扎也是新疆物品文化大展台:手工艺区的老匠人打造的英吉沙小刀,刀柄镶嵌着宝石和白玉;香料巷里,各种道地药材和干果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地毯和服装区里,色彩绚丽的图案和博物馆汉唐织物遥相呼应;玉石珠宝首饰区,漂亮的少数民族美女忙里偷闲在用奧斯曼草眉笔画眉毛……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等诸多民族同胞的摊位在这里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共同组成了大巴扎浓郁的民族风情。
登上国际大巴扎高达70米的观光塔,蓝天白云下,各式民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会集一体,远处的博格达峰在城市之外闪着雪光。眼前的景象和博物馆里中原的瓷器丝绸、欧亚各国的蜻蜓眼和玻璃杯、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物品在脑海中交织,现代的声、光、电淹没了古代的驼铃声。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在“一带一路”上散发着新光彩。
如果说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闪耀的“珠宝”,那么和田二街夜市就是贴心暖胃的人间烟火。没有喧嚣的叫卖,没有精美的建筑,在带着香味的烟火里,新疆各个地方的美味都集中在这里:馕坑肉、红柳肉串、烤包子、缸子肉、沙漠玫瑰花炖土鸽……诱人的还有水果铺子摆出来的“大拼盘”——新疆的水果,颜色漂亮得像画出来的,随便一摆就是一幅静物画,味道更让人上头:被叫“糖包子”的无花果自不必说,老汉瓜也是一口一嘴蜂蜜的甜,甜而不腻的小白杏和吊干杏已经配馕吃了一路,清甜的西瓜汁几口下去就可以解一路步行的暑热……
“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清代学者纪晓岚曾作诗吟咏各族同胞共融共存、安居乐业的繁华盛景。
如今,在乌鲁木齐,可以欣赏到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歌舞和美食,可以看到新疆千万年的异域文化遗存,可以买到亚欧各国的珍宝和特产,也能触摸到中国各个民族融合大一统的历史……乌鲁木齐以一己之力在展示整个新疆的魅力。(文/图 本报记者 卫建波 闫雅琴 通讯员 卫雨桐) (7月16日发于新疆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