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王屋 > 正文

小种子种出大产业

2018-04-21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

  4月,春暖花开。在王屋镇柏木凹村,一大片一大片菜花竞相绽放,仿佛金色的海洋。游客们纷纷来到田间地头踏青赏花,感受乡间春天的气息。

  这些赏心悦目的花,成熟时便是更有价值的蔬菜良种。

  在全省、全国,济源的蔬菜制种颇有名气:我市连续11年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蔬菜种子繁育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国内唯一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区、全国第一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

  我市发展蔬菜制种条件得天独厚。我市地处太行山南麓,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由于纬度、年平均气温、无霜期、日照时间、降雨量等适宜,再加上,太行山南麓和黄河为种子生产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屏障,我市很适宜蔬菜种子生产。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蔬菜制种面积达3.2万亩,涉及12个镇(街道)180余个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三园三带八片区”的发展格局。

  围绕一颗小种子,我市抢抓国家振兴民族种业机遇,把发展蔬菜制种产业、实施富民增收工程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创新、规范管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小种子、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全市年产蔬菜种子310万公斤,其中白菜、甘蓝、萝卜、洋葱种子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2.2%、39.9%、6.4%、3.0%。

  “厉害了,济源的蔬菜制种业。”中国种子协会顾问组组长李立秋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在中国,有将近一半的白菜是由济源生产的种子种出来的。这样说来,济源的蔬菜制种业对全国的‘菜篮子’贡献很大,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蔬菜制种的带动模式也让李立秋眼前一亮。我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蔬菜制种产业全部实现订单生产销售,制种企业与所有合作社和农户建立保底收益机制——繁育种子达到合同约定优良质量标准的,制种企业给予农户资金奖励。同时,我市推广‘蔬菜制种+番茄’‘蔬菜制种+杂粮’高效种植模式。李立秋笑着说:“这一系列机制都是用来激发农户积极性、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难怪济源蔬菜制种做得这么好?”

  在调研济源蔬菜制种工作时,中国种子协会蔬菜分会会长、国家蔬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勇感受最深的是:济源十字花科蔬菜良种繁育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效益高、农民增收多。“济源利用十字花科的花期景色,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能发展‘菜花经济’、收到好种子,还带动了农民致富,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许勇说,未来将济源打造成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典范指日可待。(记者 马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