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承留 > 正文

张河村唱响春天“协奏曲”

2018-02-19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

  济源网讯(记者 何岛/文 刘培琳/图)大雪初霁,日暖生烟,张河村醒了!

  一轮红日跃出,被一座大山托住,登山步道飘向山顶。冬天的五指河恬静柔美,雪后的阳光照在河面上,泛起耀眼的光芒。山林绕村,疏影横斜,错落有致,晨曦中显得格外温润。

  天寒地冻,作为第二任驻村“队长”,市总工会副主席李林已习惯了早起,敲开一块冰,烧水,洗脸,为大伙做早饭。

  责任需要坚守,虽然驻村才五个多月,李林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

  张河村位于济源市承留镇西五指河内,北临山西阳城,西接王屋林山,全村共有301户,1240口人,分散在25个自然村。耕地少,交通闭塞,常住人口少,张河村没富过。

  四年前,济源市总工会扶贫干部来了,转思路,抓党建,落实帮扶惠民政策,安排公益性岗位,2017年12月,全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户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60元,张河村整体脱了贫。

  抓好基层建设 扶贫有方向了

  “扶贫不是嘴上说说,做做样子,得有干事儿的人,得有干事的心”。承留镇党委书记陈明亮介绍,2013年,市总工会第一批帮扶干部进村,为了做好扶贫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副职主抓,3名工作人员为专职的驻村工作队常驻村里。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咋扶贫。最熟悉村里情况的是村两委班子,扶贫干部不能蛮干,必须与村干部团结起来,摸清贫困户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村里条件差,一到坏天气,路也不好走。刚开始想着驻村干部住两天就走了,没想到,他们这一住就是4年,虽然换了两任干部,但帮扶没停止。”村两委主任李天留说。

  要想打硬仗,必须要建立根据地。为了完成村级场所建设,市总工会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张河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配套3万余元资金添置会议桌、办公桌、空调等办公设施,使村两委员顺利进驻村委办公,同时也调动了党员干部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以前村委办公的地方因为年久失修,办公简陋,村委开会议事都没有个正规的地方。”村支书卫宗泽说,现在,新的村委建好了,驻村干部吃住在这里,村两委干部也不回家了,大家集中学习讨论,扶贫工作更有方向了。

  通过抓党建和阵地建设,干部群众开始信任驻村干部,村党支部的威信立起来了,班子慢慢地强起来了。

  “干部的工作环境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会越来越美”。张河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陈新磊很有信心。

  为了改善张河村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承留镇政府拨付50余万元扶贫基金为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幸福院”和垃圾中转站,整治文化小游园和道路环境,并组织开展“清洁家园”全民大行动。

  扶贫干部来了,张河村的村容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干净了,环境变美了,人也精神了。

  扭转思想观念,脱贫有奔头了

  站在五指山往下看,张河村就卡在半山腰,地少,闭塞。

  “窝在山里没出路,种庄稼靠天吃饭,不中。”村支书卫宗泽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人劳动力不断减少。

  张河村位置偏僻,是“出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缺乏支柱产业,教育落后,人才稀缺,最让人挠头的是,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要想摆脱经济上的贫困,首先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李林说。

  “村辖区内有五三一四分部,以前这里建有工厂,不少村民在厂里上班”。卫宗泽介绍,后来厂倒闭了,大家失业了,家里没多少地种,又不愿走出去,就这样“懒”惯了。”

  “政府发福利补贴是好事,学习脱贫政策我可没空!”

  扶贫难,思想工作更难,张河村脱贫两难兼有。政策这么好,村民却不认可。

  成新建今年42岁,至今未成家与80多岁的老父亲住在一起。没有固定工作,养了几头牛维持生计,喜欢到处逛游。

  “家徒四壁,脏得根本下不去脚,一床常年没拆洗的被子黑乎乎的,耷拉在地上,床边的梯子上挂了几件旧衣服,味道特别难闻。”驻村第一书记侯苗红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去成新建家的情形。

  2017年8月,济源首批开发了公益性岗位,成新建当上了护林员,却经常“翘班”。

  “林场领导批评了他,他以为是我告状,为此,还把我‘告’到了市里”。说起扶贫工作,侯苗红哭笑不得。

  后来,两人坐到村委办公室聊了大半夜,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了。“连批评带教育,将心比心,新建现在天天准时上下班。”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得把“懒”的落后思想“扭”过来,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

  在上一任驻村干部工作的基础上,侯苗红和村干部走村串户,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定期召开村民大会,进行以脱贫光荣为内容的自尊教育,让大家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并下定决心要摘掉“穷帽子”。

  思想做通了,气儿顺了,才有动力脱贫。

  落实惠民政策 脱贫有路子了

  “走,去李毛旦家看看,想他呢!”

  午后,雪化了,沿着一条小路上山,沿途翠竹环绕的田地被拾掇得干净整齐,每块田地又被修成或曲或直的小块,上面覆盖着薄雪,阡陌纵横,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

  张河村有25个自然村,方圆20公里,都住着分散的村民。李林说,每天到村里走走转转,习惯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爬了三个坡,翻过了两道弯,转角看到一户土房,这是李毛旦的家。门口贴在墙上的精准扶贫政策明白卡十分显眼,上面清楚地写着政策内容和贫困户享受的帮扶政策,帮扶明白栏上写着帮扶电话和帮扶承诺。

  因残致贫,妻子也有智力障碍,但这并不妨碍夫妻俩积极乐观,相亲相爱。

  扣门而入,院里烧着炭火,锅里正热着白菜煮豆腐。尽管是土房,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统一配备的碗柜、饭桌,新的棉被、衣服,破旧却干净的沙发,整个家看上去整洁有序。

  “饭,吃,坐”,话语不清,李毛旦拉住李林往屋里拽,推推让让,才算罢了。

  贫困户把扶贫干部当亲人,对此,李林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扶贫干部,只要用心用爱用情对待群众,他们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你。真正做到与老百姓心连心,更多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信任、依赖和认可。”

  扶贫绝不能养懒汉,脱贫不能等要靠,双手勤劳,自力更生才是正道。

  “现在,我是村里的保洁员,每月1720元的工资,可不少了”。正要去上班的成四军看着驻村干部,一直腼腆地笑。

  企业带贫每年补助4000元,增效扶贫每月受益600元。如今,在危房改造资助政策的帮扶下,他家房子修缮整齐,居住环境大为改观,尽管还没脱贫,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明天我生日,来俺家吃饭吧,中午准备做红烧肉。以前家里穷,一年难得吃几次荤腥。现在儿子也有工作了,孙子上学每学期有1000余元的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养餐改善补助,生活条件渐渐好了起来,想吃啥就买啥。”说着,成四军的父亲笑了。

  张河村实施金融扶贫、特殊救助、危房改造、转移就业、农业保险等多项政策,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不返贫;对兜底户,除落实扶贫政策外,还提供健康救助、中小学教育帮扶、社会保障等政策,确保兜得起、稳得住。

  “给俺儿媳妇安排工作,保健医生来家里看病,还定期发补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成新兵有些动情。依托政府惠民好政策,他儿子成合家今年光荣脱贫了。

  张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5人,2014年,脱贫1户2人,2016年,脱贫2户9人,2017年,脱贫5户20人。按照河南省贫困推出实施办法,达到了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的标准,且实现了“五有六通”,张河村脱贫了。

  “脱贫了,高兴也光荣。”正在院子里编荆条垫子的成大娘脸上乐开了花。

  市总工会的驻村干部正是凭着对村民的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干事业的拼劲,依靠干部带头,激发群众积极性,带领村民从“脱贫”走向“致富”。

  发展集体经济 致富路宽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输血”更“造血”。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真贫、真脱贫。

  扶贫不仅要迈进贫困户的门槛,更要住进贫困户的心坎。李林说:“立下愚公移山志,持续落实扶贫项目,同时践行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能力。

  脱贫只是根本,得让村民创收,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驻村干部计划带领村民们发展主导产业。

  搞旅游吧!李林一提,侯苗红和李天留举双手赞成。

  这可不是拍大腿想出来的。说到旅游,张河村得天独厚。依偎五指河,北邻山西阳城,西接王屋林山,南有屏风小秦岭,向东出山是广阔的平原。

  沟沟岭岭交叉纵横,这里有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还有甘甜的泉水,丰富的物产,更有丰富浓郁的历史文化。五指河方圆数十公里,古迹众多,历史悠久,也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村对面是长寿山,山里有蝙蝠洞,寓意好,‘福禄’双全。山川秀美,溪水长流,打造一条方便市民散步、跑步的健康步道,把客人引进来,把特产推出去”。李林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展示生态、衔接文化、发展旅游、丰富生活。

  夏季一到,山间景色清奇,河里可以摸鱼捉虾,几乎没什么污染,空气都是甜的。移步上山,任兔子领路,听鸟雀谈心,那别提多惬意了。

  修建张河村五龙池至汤洼柳行腰的旅游通道,连通林山漂流、王母洞,发展乡村旅游,引导人才回流。

  同时,开发孤山寨项目,修建传统古村落,发展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服务,帮助周边群众带动经济发展。

  脱贫致富,多条腿走路。除了开发旅游业,还得发展集体经济。

  “愚公干部管理学院建在五指河,这可是好机会。我们准备组建服务公司,发展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侯苗红说起来,也是信心满满。年前安排人员出去考察,到外面学习经验,开阔思路。

  2017年,张河村、山坪和玉皇庙三村共同争取到162万元扶贫资金,每个村分50多万,干不了大事儿,三个村村干部一合计,抱团发展,建了一个劳保用品加工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说干就干,机器来了,生产开始了。厂里机器声轰隆隆响,工人们正干得火热,张河村的“致富路”在政府的谋划和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正悄然“成长”。

  “张河村顺利摘帽,是承留镇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贫的一个缩影。”承留镇党委书记陈明亮说,驻村干部带领摘了穷帽,脱贫后村民要自我造血,走集体化共同富裕路。

  一路下山,抬头望,高高耸立的五指山的山顶上,还有白白的积雪;夕阳西下,一瞬间山林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光芒。这一刻,张河村怀着大山的空旷,显得静谧悠闲。

  山路两旁,田地里返青的麦苗,以雪为被,倔强地生长着……期待春天的到来,整装待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