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王屋 > 正文

有活干生活有保障 有手艺致富有希望

2018-01-02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晨报责任编辑:

  2017年12月26日上午,和煦的阳光照耀王屋山区,王屋镇西门村拐梁组搬迁安置小区内一派祥和景象。在脱贫户赵小红的家中,其妻子张清敏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几个月前,赵小红还在为装修房屋费用发愁。市农牧局驻村帮扶人员了解他家的实际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六改一增”补助。这笔3000元的补助款尽管不多,但也给他家的装修提供了帮助。张清敏笑着说:“这两年,我家的生活变化不小,孩子们上学享受教育扶贫政策,房屋装修政府也给予补助,尤其是驻村帮扶人员积极帮助俺夫妻俩找活干,让我家摘掉了‘穷帽子’。”

  摸清情况精准帮扶 “对症下药”确保实效

  当天上午,济源晨报记者来到赵小红的家中,新装修的房屋被拾掇得格外干净,客厅墙上悬挂着“财源广进”的装饰画。张清敏说:“住进新装修的房子,俺心里非常高兴。屋内不少装修活都是丈夫赵小红干的,省了不少装修费呢!”

  就在一年前,赵小红的新房还是毛坯房。眼瞅着新房没法住,赵小红夫妇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到城里打工。由于妻子张清敏早年间摔伤,至今还留有后遗症,全家只能靠赵小红打零工补贴家用,生活非常拮据,这也是他们家致贫的主要原因。市农牧局驻村帮扶人员进村后,对他家的贫困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赵小红家庭帮扶责任人、市农牧局副局长卢多新说:“全家几口人都得花钱,但能赚钱的只有赵小红一人,他家要想早日脱贫,必须依靠就业来解决。”

  赵小红20多岁时,曾跟着他姨夫干过几年木匠活。卢多新就给他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从事木工装修。在市农牧局驻村帮扶人员的牵线协调下,赵小红跟着一个洛阳的木工装修师傅学技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赵小红在学徒工期间不怕吃苦,勤于请教,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他基本掌握了木工装修技术。2017年开春后,他也从一个学徒工正式成为一名木工装修工人,收入也从原来一天五六十元涨到近200元。每天挣钱多了,干活的底气也足了,这让他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有了“六改一增”补助,赵小红开始装修自己的新房,从踢脚线到室内门窗的安装,再到打壁柜等,看着新房子一天天发生变化,赵小红全身有着使不完的劲。令赵小红全家更欣喜的是,他的妻子张清敏从去年9月份起也有了一份稳定的保洁公益性岗位工作,每月也能挣1400多元。

  激发致富内生动力 形成脱贫规模效应

  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市农牧局做法是“扶一把”,同时也让贫困户自己“动起来”,最终让贫困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赵小红说:“多亏了市农牧局的帮助,我家才有了改观,贫穷不可怕,只要靠自己努力干,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定越过越好……”新的一年,赵小红有新打算,他计划组建一个装修队,还可以带动其他贫困村民早日摆脱贫困。

  为了让贫困户尽快摆脱贫困,市农牧局在政策上鼓励低收入村民劳动脱贫、就业脱贫、创业脱贫,并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提供支持。

  该局在去年专门选派了一名业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员包村指导技术生产,同时确定1个科技示范户进行辐射带动,形成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的发展模式。此外,该局还在西门村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先后聘请了农业、畜牧、林果、种子生产等方面专家进行授课,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个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有效增强群众自我发展和致富增收能力。

  在村干部和驻村帮扶人员的帮助下,西门村外出务工人数由原来的160余人增加到238人,主要从事建筑、房屋装修、餐饮等行业。2017年,西门村外出务工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记者 郭跃军 文/图)

  (原标题:王屋镇西门村脱贫户赵小红 有活干生活有保障 有手艺致富有希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