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王屋 > 正文

脱贫不能“等靠要” 好政策帮助摘“穷帽”

2017-12-27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晨报责任编辑:

侯巧玲在打扫街道卫生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落实市委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凝聚扶贫力量、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脱贫故事汇”专栏,重点瞄准已经脱贫的普通群众,推出一批“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力更生、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脱贫代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脱贫故事激励身边人,引导人们认识到只要努力奋斗,幸福就在身边、希望就在眼前,从而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圆了小康梦,过上幸福生活。

  12月26日上午,王屋镇原庄村一个普通小院内,村民侯巧玲在厨房里忙碌,平整的案板上放着刚刚包好的饺子。侯巧玲笑着说:“孩子们上学政府给予补助,年迈的老母亲也享受残疾人低保政策,我在家门口干起了公益岗位保洁工作,政府的多项扶贫好政策,让俺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扶贫政策帮我们告别“穷窝”

  侯巧玲家于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撑起这个家庭,侯巧玲的丈夫赵青周于几年前就来到城里打工,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侯巧玲柔弱的肩上。负担重,收入不高,加上三个孩子上学,侯巧玲家庭十分贫困。几间土房年久失修,房前道路很是狭窄。农忙时节,地里的庄稼收完后,却不容易运送回来。

  “那些年真是太受罪了,每到农忙时节,就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每年地里打下的庄稼,只能一袋袋用肩膀扛回来。搬出去盖新房吧,家穷,可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回忆起那段艰难往事,侯巧玲一度哽咽,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搬出交通不便、偏僻的山沟沟。市林业局驻村帮扶人员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后,对侯巧玲的家庭情况给予了格外关注,积极鼓励他们家盖新房子,并帮助她们家申请异地搬迁政策。

  2016年底,侯巧玲与丈夫商量后鼓起勇气决定盖新房。今年开春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她家的新房动工建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房子顺利落成。今年5月22日,这是令侯巧玲全家欢欣鼓舞的日子,全家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家。孩子们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连年迈的老母亲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侯巧玲语气坚定地说:“政府的好政策彻底解决了我们家的住房问题,我们全家感到很踏实,干啥也更有劲儿了,更加有信心摘掉‘穷帽’过上好日子!”

  勤劳肯干让我们脱贫致富

  住房条件改善后,侯巧玲的负担也轻松了许多。今年9月份,她被聘为原庄村的保洁人员,每月可领到1400多元的政府公益岗位工资。这份工作对于侯巧玲来说非常适合,在家门口上班,既不影响平常保洁工作,还能抽空照顾家。

  早8点,侯巧玲从家里出来,骑上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铁锹等工具来到村内道路上打扫卫生。冬日的王屋山区气温很低,侯巧玲冒着严寒清扫路面卫生,经过一番努力,村内街道变得干净整洁。侯巧玲很珍惜这份保洁工作。她认为,作为贫困户想要摆脱贫困,除了有政府部门的帮扶,自己也要树立信心,吃得起苦,受得起累,通过勤劳摆脱贫困。

  原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孔茂才说:“面对诸多困难,侯巧玲和丈夫没有等、靠、要,而是用自己的双手走出了一条脱贫路,虽然目前与她们想要的幸福生活还有一定差距,但她们仍在继续努力。”

  要实现原庄村贫困户脱贫,必须有好的产业项目作支撑。据了解,市林业局作为驻村帮扶单位,除了多渠道安排村里贫困户适龄青年外出务工就业外,还发挥优势,扶持发展村内的蔬菜制种业和林木业,让产业扶贫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主要渠道。从2016年起,市林业局组织群众发展双季米槐栽植,当年发展亩数达200亩。2017年,村内发展皂角树育苗,全年村内群众从事育苗收益预计超过100万元。

  “下一步,有条件的话我们也想发展林木育苗。”侯巧玲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家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记者 郭跃军 文/图)

  (原标题:王屋镇原庄村脱贫户侯巧玲 日子不能“等靠要” 好政策帮俺摘“穷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