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王屋 > 正文

真心为民显情怀——记王屋镇民政所所长王汉峰

2017-05-04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

  他,用燕子衔泥的精神,修补着社会上的点点遗憾;

  他,用发自心底的爱心,把深情洒向弱势群体;

  他,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抽象的词语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始终扎根基层,立足本职工作,把群众满意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用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优异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他,就是王屋镇民政所所长王汉峰。

  百姓心里的“娘家人”

  环境宁静幽雅、草坪绿篱相间、标准间宽敞明亮、服务温馨体贴……4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王屋镇敬老院,看到这里有家一样的温馨和欢乐。

  “老王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俺们能过得这么好,全是他的功劳!”75岁的张小战老人说。为了让更多的五保老人老有所依,王汉峰想方设法,东奔西走,争取上级民政部门的扶持,争取社会人士的捐助,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为王屋镇敬老院营造了一个优雅舒适、清爽宜人的生活环境。如今,这些五保老人饭食有肉蛋奶,副食有水果,病了有人看,瘫了有人管,生活无忧无虑。

  在民政部门工作时间越久,王汉峰对乡亲们的感情就越深。王汉峰为群众做的好事和实事数不胜数,虽然都是小事和琐事,但点点滴滴都记在了群众的心里。

  5年前,王屋镇杨沟村有一个低保户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但由于家中经济拮据,无力支付学费。王汉峰得知情况后,立刻多方奔走,四处为其筹措学费。在王汉峰的努力下,一家企业慷慨解囊,为其解决了困难。

  “他们没有难处也不会来找我们。既然我们知道了,就要想办法帮群众解决困难。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才是基层民政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不然对不起自己的职责和良心。 ”王汉峰说。

  坚守原则的好公仆

  民政工作关乎公平正义。对新申请救助的对象,王汉峰坚持原则、阳光操作。对待每一名申请办保人,他都认真负责,明察暗访,调查核实,严防“人情保”“关系保”“错保”和“骗保”。王汉峰说,做民政唯有问心无愧,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然半夜连觉都睡不着。

  “该照顾的群众一定要照顾到,不该照顾的一概不能照顾!”王汉峰说。曾经有一家亲戚申请办理低保,但他调查后发现该亲戚的条件并不符合低保办理要求,便拒绝了亲戚的办理申请。亲戚被拒后不死心,又找到王汉峰的父母说情。王汉峰不厌其烦地给亲戚讲政策、摆道理,最终赢得了亲戚的理解。

  “国家的钱是咱老百姓一分一分攒出来的,困难救助款项要用在刀刃上。”王汉峰说,民政工作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我得罪人,最多被别人骂两句,但‘错保’一个就会使群众对党的政策产生怀疑,该保不保困难家庭就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在王汉峰的带领下,王屋镇民政所多次被评为济源市先进民政所。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过程中,王汉峰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动态化管理。

  兢兢业业的民政人

  翻开王汉峰的工作台账,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基层民政工作的繁忙与复杂。镇民政所人少事多,王汉峰经常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

  2013年,大年初三清晨,大雪纷飞。王屋镇敬老院的一位老人由于雪地路滑,不慎摔倒骨折。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联系老人家属,要求其护送老人去医院诊治,却被老人家属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王汉峰得知情况后,不顾天气寒冷、道路结冰,立刻开车赶到敬老院,将老人送往医院。到了医院后,老人无法行动,小便失禁,王汉峰与敬老院负责人毫不嫌弃,抬着老人在各科室间奔走,直到把老人安置妥当后才松了一口气。

  “他几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王汉峰的家人说。自打他担任王屋镇民政所所长以来,他的手机总是一天24小时待机,生怕困难群众有急事找他时打不通电话。由于工作繁忙,王汉峰常常顾及不了自己的小家。他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却对妻子、孩子心怀歉疚。

  自2011年就任王屋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民政所所长以来,他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对工作认真负责。全镇44个行政村都留下了他不知疲惫的身影。

  “基层民政干部面对的是个特殊的群体。这群特别的人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这是王汉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个基层民政干部,以超越亲情的大爱,让全镇53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让110余名大病患者得到了救助,让609名重度残疾人得到了关爱,让65名贫困大学生得到帮扶。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14年以来,王汉峰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基层民政所长”“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文/图 见习记者 武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