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王屋 > 正文

柏木凹村“逆袭”致富记 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2017-02-21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
    柏木凹村曾经隐在深山无人知,1997年之前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如今,柏木凹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他们到底走过了怎样的路?何以实现完美“逆袭”?2月13日,记者走进这个小山村,探访其发展轨迹。
    曾经,“路无一条平,田无几成收”,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在村民王世亮的记忆中,柏木凹村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村庄。受出入不便、通信不畅等因素制约,村民难有发展经济的大动作。“以前,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村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去镇上赶集进货。”村民王世亮说。
    “1997年之前,年人均纯收入徘徊在900元左右。”柏木凹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杰告诉记者,该村辖7个居民组,223户,825口人,人均1.2亩地。村民长期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一年到头收入甚微。如果遇上干旱天气,庄稼几乎绝收,村民生活靠政府救济。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引导群众靠山“吃山”?村里专门请农技人员入村考察。农技人员考察后提出,柏木凹村拥有特殊的地域优势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蔬菜制种和高山蔬菜。于是,村民行动起来,育苗、移栽、管理……从1户、2户发展到全村。2016年,全村蔬菜制种发展到800余亩,单季收入达378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市财政列支1000余万元对园区建设进行奖补,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蔬菜制种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000多万元。王屋镇按照“政府主导、公司带动、农户参与、科学建管”的发展思路,先后投资6600万元,在该区域实施了6公里道路拓宽提升、通道绿化、17个村2万亩土地整理等工程,铺设改造田间主管网20万米,实现亩均增收1000元。同时,王屋镇打造菜花摄影基地,绿化美化观光摄影精品线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如今,“春有菜花香,秋有番茄红”,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雨后空气湿润,薄雾轻覆远山。记者来访时,村民翟如意正在自家的白菜制种地里忙活着。他告诉记者,以前种植传统作物,一年收入很低。自从发展蔬菜制种后,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将家里的旧房拆了重建,还在市区购置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居。
    说起发展蔬菜制种带来的变化,村民兴致颇高。周和平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仅依靠蔬菜制种,一家人年收入就有8万余元。该村村委会主任赵小全介绍,全村发展蔬菜制种400余亩、高山番茄300余亩,实行园区化管理,既有效解决了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春夏菜花飘香,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游玩;秋冬番茄诱人,又有很多市民慕名前来采摘,可热闹了。”赵小全说,目前,蔬菜制种产业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500余亩,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未来,“体验插秧乐,品味农家菜”,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游    
    柏木凹村的菜花经济,吸引了众多游客,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去年4月,这里繁花似锦,摄影者、踏青者络绎不绝。村民纷纷走上街头,搭起简易摊位,卖凉皮、手擀面,还有的村民卖土鸡蛋、土蜂蜜等。
    “我们将以花为媒,举办‘菜花节’活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来,打造乡村游品牌。”王屋镇党委书记、镇长雷红对该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发展乡村游,不仅在于举办活动,还在于保留浓郁乡愁。该镇旅游办主任陈中庆说,村民将利用自家房子,改建农家乐宾馆,推出地方特色的农家菜。村里将依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开发水景观,增添滑草、采摘等项目,让游客体验。
    “我们要把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保护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张树杰说,我们将在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方面,体现出故事性、地方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地域特色。
    (本报记者  张佩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