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09:49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王屋山下,济水之滨。河南济源,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当前正以“全国唯一全域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崭新使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驱动这座中原小城破浪前行的,是一个务实而优秀的群体——济源企业家。
日前,河南省济源示范区举办以“图新图强、再创辉煌”为主题的第三届“济源企业家日”活动。四大班子领导悉数出场,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表示:“回望过去,济源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企业家的智慧和汗水。济源企业家的含金量是高的,成色是足的。”
一座“企业家之城”
作为仅74万人口的愚公故里,济源因工业而兴、因企业家而强,并以其独特魅力孕育滋养出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3个。各类企业贡献了示范区97%的生产总值、93%的固定资产投资、100%的进出口总值。
经过多年发展,济源工业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国最大”“全国首批”: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全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河南豫光集团入选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河南金利集团新型高效火法炼锌技术全球领先,济源万洋集团拿下全国首张食品接触用银安全证书……
岁月镌刻奋斗足迹,时代见证发展答卷。济源不沿边、不靠海,却创造出种种令人称赞的发展“奇迹”:其一,企业密度达355.3户/万人,仅次于省会郑州,在全省地市排名第二,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家之城”生动局面。其二,在最具含金量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前一项上榜3家,占河南13家总数的23%,居全省各地市首位;后一项也跻身3家,占河南15家总数的20%,居省辖市第二名。其三,今年前三季度济源进出口额达384.4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位。
在“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至479.6亿元且“23连升”的背景下,人口少、地域小的济源,缘何近两年连续新增2家民营企业上榜?这背后,根本在于济源长期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创新能级持续跃升。而这一切,离不开济源这片适宜企业家成长的沃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济源民营经济的税收贡献率已达88.4%,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助推器”。
城市和企业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互相成就,互相赋能。2022年12月28日,济源明确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济源企业家日”,以一座城市的名义最高礼遇企业家。而众多企业家犹如繁星点点,托举起济源经济的繁荣与未来。
城市与企业“互相成就”
王屋巍巍,济水汤汤。深秋时节,当晨霜为愚公故里披上轻纱,济源王屋山区的百里红叶走廊已次第展开绚烂画卷,正如示范区广大企业家“坚决打赢冬春季攻保战”的火热激情与干劲。
活动现场,政企齐聚一堂、共谋发展良策。会场中央,蓝底白字的“图新图强、再创辉煌”八个大字,在醒目的电子屏上分外醒目。大会隆重发布了2025年度营业收入、税收、科技创新、新业态等“表现突出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80%;企业家们前排坐上位,接受这座城市的最高礼遇;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就优化营商环境“亮承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中国企业500强”等优秀企业代表作典型发言。
济源示范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企业、河南绿茵公司的董事长侯三元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在发言时颇为自豪:多年来,在示范区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深耕田间地头,聚焦蔬菜种业核心竞争力,与全球20多个国家的46家科研部门开展技术合作。正是靠着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的科技创新,济源以白菜、萝卜为代表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已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48.5%,带动4000户农民脱贫致富,打造了全球种业的“济源芯”。
活动期间,徐衣显一行还到部分企业开展“携手前行·产业强市”走访慰问活动,向企业家送上节日的问候。“济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企业家的智慧和力量,将把支持企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徐衣显表示。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隆重的仪式感背后,是济源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日”活动。今年以来,33名示范区领导带头走访企业326家,带动全市干部走访企业964家,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与企业直接交流,集中解决了一批如江森地块盘活等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这次“企业家日”活动,济源还以务实举措,让企业家更舒心、更省心、更安心。
——全力打造一流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让企业办事更便捷高效;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全力强化要素保障。紧盯企业需求,强化土地、资金、人才、能源等要素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加大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扶持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全力助推开放合作。紧扣全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和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主题,加快推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济源联动创新区和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交流。
企业家图新图强
近年来,济源企业家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推动企业向新向强迈进。目前,济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达3.44%,居全省第2位;循环经济总产值占比超34%。济源诞生1家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卓越智能工厂、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此次“企业家日”活动,济源提出要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学习后倍感振奋。”济源示范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企业、河南金利集团董事长成全明对企业未来发展信心十足,“金利集团成立30年来,始终以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已获国家专利207项,是科技创新让我们挺直了腰杆。”目前,集团已连续14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两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今后几年,金利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群体是济源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郭家有表示,下一步,工商联将聚焦“两个健康”工作主题,教育引导全市民营企业家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济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济源作为全国唯一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又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理应主动担当作为、勇于先行先试,打造产业强市,建设创新济源,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作示范。坚持优化存量做增量、‘无中生有’做新量,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徐衣显表示。
风好正是扬帆时。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济源,一支弘扬着愚公移山精神的企业家舰队,正坚定信心、破浪前行,驶向“图新图强、再创辉煌”的广阔蓝海。
责任编辑:克盈盈
社会民生2025-11-20
社会民生2025-11-20
社会民生2025-11-20
社会民生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