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生态焕绿记)

2025-11-16 15:41来源:河南日报

  初冬,当第一缕阳光越过王屋山脊,洒向小浪底水库上游那片曾经被当地人称为“石头山”的山峦时,冯华正沿着蜿蜒的柏油小道缓步上行。

  他身后,40余万棵苗木在晨光中舒展枝叶,10万株花草沿着1168亩山地壮阔铺展,油松、大叶女贞层层叠翠,美国杏李、油桃点缀其间,蜡梅与红梅静待冬日绽放。这片一年可吸收灰尘2.2万至6万吨的绿洲,如同1000台天然吸尘器,默默守护着母亲河。

  “你肯定想象不到它从前的样子。”站在山上远眺,这位与这方山水打了20多年交道的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百感交集。2003年,这里还是一座荒山,90%的地方没有土,山上几乎没有树,裸露的黄土在沟壑上飘扬,“一碗河水半碗沙”是常态。20多年植绿不停,昔日荒山已四季常绿,在黄河岸边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石头山”的转变恰是河南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生动缩影。河南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123平方公里,流域内黄土丘陵区侵蚀沟道多,黄土地貌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十四五”以来,我省下大力气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2021年以来,全口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9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源涵养能力稳步增强,为黄河安澜奠定了基础。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河南不断筑牢防洪工程,干流有三门峡、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坐镇”,支流有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水库协同调蓄,加之北金堤蓄滞洪区的配合,“上排下拦、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

  眼下,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已基本完工,金堤河、伊洛河等重要支流及22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十四五”治理任务已基本完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实施,流域防洪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实现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地上悬河”治理改写历史。

  在守护母亲河的征程上,河南的“朋友圈”不断扩容:2021年4月,河南省与山东省签署黄河流域内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年年底,河南、山东两省续约,将补偿期限延续至2025年;今年9月,豫晋陕三省立“契约”,共同签署《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至此全域贯通。

  “鲁豫对赌”4年多来,河南以良好的水质获得山东生态补偿金2.5亿元。数据显示,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上升到90%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

  如今,沿着黄河奔流的轨迹一路向东,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生态廊道,千亩油葵在阳光下汇成金色海洋,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如丝带般缠绕在青山绿水间,两侧林木叠翠,步步皆景,成为自驾游客的向往之地;商丘黄河故道湿地中,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摇曳生姿,尽显诗情画意;星罗棋布的浅滩湿地里,300多种鸟类用翅膀“投票”,其中包括18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

  近日,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17只“鸟中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如期而至,它们将在此栖息越冬,仿佛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在这安然的冬日里,人与自然早已达成了无需言语的默契。

  记者 赵一帆


责任编辑:陈亚楠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