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09:4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汽修专业学生课堂展示
中小学生运动会风采
德育品牌——王晓琳电影课程
示范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暨庆祝第41个教师节表彰大会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2022年以来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030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46所;入选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省首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济源成立;近五年累计考入北大、清华42人,本科一批上线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率先通过省级评估……
过去五年,是济源示范区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变中求进,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五年,更是济源教育事业加压奋进、浓墨重彩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不断健全教育事业的领导体制机制,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五年来,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五年来,着力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教育体系更加完备。五年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发展支撑更加牢固。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好育人评价“指挥棒”。五年来,济源示范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育”并举,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水平、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质测评、劳动教育评价等“五育”评价数据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培根铸魂筑牢信仰之基。大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小学全面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及统编教材使用在高校实现全覆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全面展开,中小学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广泛开展。
启智润心上好思政大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济源示范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虚拟教研室、思政名师工作室,积极融入洛阳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联盟,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打造“愚公家乡好少年”“红领巾争章”“德育银行”“少年军校”“雷锋学校联盟”等一批思政教育品牌。
“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坚持德育为首、智育领先、体育固本、美育塑魂、劳育扎根的素质教育理念,一揽子推进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河南省“五育”并举实验区建设,统筹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工程”“心理健康工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程”,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劳动教育,构建多维融合教育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中《济源“五育”融合成就学生全面发展》入选全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从清晨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到下午课后服务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从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到新生代教师的创新课堂;从操场上的欢呼跃动,到实训车间的专注钻研……光影交织,画面流动,记叙着济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坚实的足迹。
济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持续提升。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看是民生,从强国建设的视角看是国计,是加快济源基础教育迭代升级、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2022年以来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030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46所,群众“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100%,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8.7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4.38%,提前超额完成省定“十四五”目标。
优化义务教育资源方面,撤并整合小规模学校(教学点)57所,实施新建济源一中初中部,改扩建济水一中等教育扩容重点项目,成立教育集团7个、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3个、学区制管理模式试点2个,越来越多的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着力提升办学品质,轵城实验中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济水一中教育集团入选全省首批“百个优秀教育集团”,沁园中学入选省级融合教育示范校,济源市实验中学等14所学校入选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大峪偏看学校等5所学校办学经验入选国家、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黄河路小学等14所学校获评“河南省数字校园标杆校”。
高中教育更加特色多样。坚持“区域统筹、学校自主、错位发展”原则,推动各高中因校制宜明确发展方向、凝练办学特色,济源一中被确定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河南省首批外语特色高中,高级中学获评河南省第二批人文特色高中。各学校以特色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等为载体,探索高中阶段育人新模式,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70%以上,众多优秀学子在不同领域成长成才。
教育民生温度更加彰显。坚定不移推进“双减”,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95%、“营转非”100%,“5+2”课后服务全面推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各学段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新济源人”子女入学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深化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校园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如今,置身于济源各校园,标准化的食堂、规整的塑胶跑道、拔地而起的教学楼……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让师生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增强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人才赋能,让课堂“长”在产业线上。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会同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推进“2+1+1”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将课堂“搬”进企业生产一线。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新时代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年来,济源示范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产业所需与学生所学同频共振。
学科专业对接产业更加紧密。职业院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造提升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慧文旅、医护康养等传统专业,打造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食品科学等优势专业;培育壮大机电一体化技术(无人机)、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赋能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获批立项河南省职业教育重点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个,立项校级新形态教材14部、一流课程20门、一流课程群3个,《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5部教材被省教育厅推荐为第二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改革,职业院校与华为、格力、富联科技、比亚迪、豫光、济源钢铁等300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7家产业学院和28家校企研发中心,每年开设企业订单班、学历提升班20多个。共建省级工业机器人智能交互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智能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冶金化工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共获得各级各类专利113项,开展对外技术服务157项。全省首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济源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获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车间化、实习实训生产化、校企办学双主体、合作育人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荣获技术技能大赛、学科竞赛等国家级奖项231个、省级奖项734个,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1金3银3铜的历史性好成绩。深入实施“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建设,年均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7000余人,开展技术技能培训6万余人次。
加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征程上,教师队伍建设是攸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着民族复兴的未来图景。
济源示范区优化强师路径,破解强师难题,打造强师品牌,锻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清单和制度规范,构建“常态教育+专项治理”“正向激励+负面警示”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等系列师德主题教育。全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级先进个人9名,评选表彰市级优秀教师280名、先进工作者30名,师德光辉闪耀玉川大地。
教育名师名家不断涌现。综合运用公开招聘、“特岗计划”等,招聘优秀人才615名,提高了济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校长领航计划”“教师领军计划”,构建“国培—省培—市培—校本研修”四级联动机制,培养中原名师6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2人、中原教研名家1人、省级名师125人、省级骨干教师49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校长11人,越来越多的济源教师受邀走上全省、全国讲台,传播治校理念,分享教育智慧。
教师待遇地位显著提升。扎实开展“教师减负专项治理”,建立“进校园”活动备案审核制度。在落实兑现国家和省有关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提标扩面落实“两贴一补”标准,向农村教师、班主任等特殊岗位倾斜。持续推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加大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济源作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正面临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亟须通过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济源始终把教育作为推进现代化济源建设的“先手棋”,锚定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战略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优先谋划布局,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倾斜,凝心聚力筑牢教育强市建设基础,到2027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强市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
站在新的起点,济源示范区紧扣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快建设质量水平更高、服务能力更强、公平更加彰显、发展更可持续的教育强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济源教育事业崭新篇章,为加快实现“愚公移山谱写新篇、两高四着力做示范”奋斗目标持续贡献教育力量。(记者 郭跃军 通讯员 翟飞)
(本版图片由示范区教体局提供)
责任编辑:赵红媚
社会民生2025-09-24
社会民生2025-09-24
社会民生2025-09-24
社会民生2025-09-24